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学生情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语文教学中就应该重视情感创新教育。
青少年时期,学生情绪和情感波动往往较大,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雨时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强度很大,弄不好就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饮恨终身。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他们要是崇拜起来,就会崇拜得五体投地,不允许别人说自己心中偶像的一点坏话;他们要是憎恨一个人就会咬牙切齿,不谈论他。有的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就有一段时间打不起精神,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扬眉吐气”。所以,情感创新教育就要积极关注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
学生容易接受暗示,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嘉许都会强烈地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社会精神氛围都积极向上的话,这种易受暗示的特性就会给青少年学生的情感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可问题是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的,良莠并存,既有催人上进的积极鼓励,也有让人灰心消极的评价。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时代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会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学生难免在接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消极东西的影响。学生一旦对社会、对自己有了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就会极大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创设新的情感,采取新的措施,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要改掉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观点指导,不要让学生把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痛苦的地方,而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果学生之所以要忍受痛苦,是因为想以之为代价,换回将来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那么他们就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效果就不佳。所以要创新情感,就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机勃勃,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家园。
其次,语文教学情感创新必须注意情感的成功性。培养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成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拥有好好学习的愿望,缺乏这种力量,任何的教育技巧和措施都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作文时,应该尽量挖掘学生作业、作文中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错误之处,给予委婉点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过去受“应试教育”观点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能够取得成功和成功体验的学生很少,“我是不行的”、“我天生不是写作文的料”、“别癞哈蟆想吃天鹅肉”诸如此类的自我评价不知出现在多少学生的头脑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发展,个性得不到解放,学生难以全面发展。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淡化最后的奖赏,强化平时课堂的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奖励。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单纯的分数扩展到学习方法、态度、创造性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战胜失败,以获得成就感。
再次,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审美性情感。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充满了美感,这种美感不同于自然之美,而是理智、德性之美,是一种综合的美感。只有这种美,才能提高语文教师洞察生活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审美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双方都会沉醉于自己所创造的教学美之中而忘记了时间,就像艺术家沉醉于自己的作品中忘记时间一样。创造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就会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最后,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创造性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语文教师在情感的思想教育下,力求克服“千课一面”的弊病,唤起个性化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师生的创造素质。创造性教育的重点不能放在若干创造性方法的掌握上,而是要求提高创造素质。语文教师创造性情感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学生作文的新颖性。因此,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创造性情感的创新。
总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教师就要塑造创新情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方式去发现和追求真理,追求生活的善与美,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体系。
覃东雷,教师,现居广西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