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8期 ID: 140607

[ 鲍周生 文选 ]   

“介绍作者与背景”环节的巧处理

◇ 鲍周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同时,我们教师也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与鉴赏活动,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学生不知道的背景材料,让他们及时准确地了解作家作品。那么,在进行阅读与鉴赏时我们何时介绍作者与背景比较恰当呢?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将背景介绍放在学习开头
  
  1.面对一些较长文章的节选部分,我们要考虑到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因此,就有必要补充一些背景让学生了解。像高二年级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许多文章都要这么做。如《娜塔莎》一文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卷第三部第14、16节和第二卷第五部的第15节。学生对作者与事情发生的背景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前要让学生去寻找相关资料了解情况,或者老师在学习前给学生作适当的补充,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对一些学习上有难度的课文,要作必要的知识或背景介绍。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是科技类说明文,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那么就可以在学习一开始时向学生介绍达尔文与他的《物种起源》,让他们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以便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基础。
  3.对一些文言文的学习,作者与背景往往要介绍在前,以便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减少学习的盲目感。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要向学生介绍李密的家庭背景和为官情况,可让学生了解他的“孝”与“忠”,从而更好地了解文本讲述的他的复杂情感。
  
  二.将背景介绍放在学习最后
  
  1.这种做法主要适合于一些文章的节选部分,为了学生能够对小说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可以将小说后来发展的情节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炮兽》一文节选自歌德的《九三年》,选文故事就是发生在小说开头。而学生是没时间去阅读原著的全文,可以让他们基本熟悉一下故事的大概,能对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的目的有个相对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2.面对一些记叙与抒情味很浓的文章,可以在学习后介绍一些相关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背景,做到对主人公情感感知的完整性。如《记念刘和珍君》学习后,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最后结果,知道烈士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牺牲有伟大的意义和影响。
  3.面对涉及到的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可以介绍一些后来发展的资料,对相关人与事有个辩证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被鲁迅口诛笔伐的杨荫榆,后来她的言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有必要适当介绍一下:据杨绛先生的回忆,1929年杨荫榆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因为学校开除学生,她愤而辞职。后来有研究者说:此一杨荫榆,彼一杨荫榆……这种对学生的宽容,与女师大时期的影响是否有一定关系呢?是否包含了杨荫榆对先前粗暴言行的某种悔意呢?
  
  三.将背景介绍放在学习中,即遇到问题时再作介绍,有利于加强问题探究的针对性
  
  1.放在学生对作者情感无法准确理解的时候:如《听听那冷雨》创作于“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两岸已经隔离了25年,可以补充一些背景,如他在刻画“冷雨”时是如何“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的?引导学生从文本找到相关语句,如“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2.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无法准确把握的地方:如《侍坐》,孔子的四个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述志时的口吻一个比一个谦逊,尤其是公西华只愿做个小相就满足了,为什么呢?一方面,这是他们的性格不同,另一方面,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老师若在这时将他们的性格及年龄等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放在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出现困惑时:如杨绛的《老王》,文本记叙了老王给作者“送鸡蛋、香油”等小事,从而赞美老王的高贵品质,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时讲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恰到好处:事情发生在“文革”前后,那个物质精神都极度贫穷的年代,人们只有勉强简单地度日,没有多余的物品,而且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尤其是杨绛的老公、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被下放之后的岁月,一般人都对她避而远之,但老王不避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真正明白老王的为人了。
  
  鲍周生,教师,现居浙江嘉兴。

“介绍作者与背景”环节的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