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语文教学,较多地注重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较少注意在知识传承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中增加有效的互动,丰富教与学的形式,使课堂变得生动多彩,才能扩充课堂容量,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一.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可能。
1.互问互答,解疑释难
过去我们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一味地提问,让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掌握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自身有什么需求,使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应注意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后向老师提问,比如他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字词,有什么困惑的地方需要老师解答,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的行为。教师给予解答之后,再按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做答。在这种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层层深入地理解、把握。而教师也因为随时应答学生的质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锻炼教学应变能力。
2.适时点拨,中肯评价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要把握好教与学的目标、进度和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尤其对知识面较为狭窄,理解能力相对要差一些的学生,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有时候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过教师稍做点拨便会豁然开朗,深得要领。
二.生生互动,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发挥每个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是一种团队活动,除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之外,还应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语文课上,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就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得出不同的结论。既能丰富自己的看问题的视角,也能学着分析和接纳别人的观点。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采取讨论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深记忆。分组的方式并不固定,可以两个人一组,也可以三个、四个人一组,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观察和指导工作,避免使讨论陷入无序状态。
2.创设情境,自主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课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配角色,发挥想象,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表演中去。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兴趣盎然,还直观地理解了课文,自主生成了知识。经过不断地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还在共同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观念。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建构起来。
三.有意拓展课堂,学会自主探究
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时代,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适应社会。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和生活,在实践中检验和锻炼学生,不失为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方式。
1.走进自然,陶冶情操
语文是饱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科,其知识容量异常丰富,如果只囿于狭小的课本和教室之内,很难使学生掌握丰富多元的知识,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应更新观念,拓展课堂空间,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各种现象的变化,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又使教学容量无形中扩大了许多。
2.参与实践,学会生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比较死板,不能灵活地应用。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尝试在校本课程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课,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形成应对环境变化和各种事情的能力。像“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在父母生日时制作一份小礼物表达自己的感谢;“教师节”到来时为老师送上一张卡片、一句问候,不仅使学生学会感恩,提高了其情商,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种由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才能逐步创建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成功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也只有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彩、充满活力,才能使语文课产生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乐园。
李彩虹,教师,现居山东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