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
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壮志难酬的忧怨,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终要沉没,燕子虽回,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园只能独自徘徊,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能先声夺人,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通过多次品读,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满纸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在鉴赏诗词时带给我们的有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作为教师除了交给学生方法外,还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感悟,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美好境界。
刘跃萍,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