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740

[ 李红灯 文选 ]   

两种境界的梅花

◇ 李红灯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是一位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却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在这首词里,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唐圭璋评曰:“此首咏梅,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出。”起句写梅开之处,驿外断桥,梅不在乎玉堂金屋,寂寞自开,不同于浮花浪蕊。再写梅开之时,又是黄昏,又是风雨交加,梅的遭遇如此,只有“独自愁”。下片说明梅不与群芳争春之意,“零落”两句,更提示出梅的真性,深刻无比。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既写出梅的风格神韵,又有诗人的自我写照,词中物与我融合无间。作者以梅花自况表现了自己孤芳自赏的孤傲品质;以“群芳”暗指抗金立场上的主和派,表达他情绪愤懑的抑郁之情。
   1961年12月,毛泽东同志亦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这首咏梅词同陆游的一样,都是咏物词;也同陆游的咏梅词一样,通过咏梅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又和陆游的咏梅词不一样,通过咏梅所展现的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样,也就是立意完全不同,用词人自己的话说,便是“反其意而用之”。
   上阕头二句叙季节的变换。春夏秋冬循环不已,这本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但是词人的叙写却耐人寻味。头句才说“春归”,次句即说“春到”。春归是风雨所送,春到是飞雪所迎。词人强调的是春到。很明显,这里春归春到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在词人看来,自革命运动开展以来,虽有“风雨送春归”的曲折形势,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飞雪”即是严冬之时,“飞雪迎春到”也体现了词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写出来,将严寒写足,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写足,使用的是一种衬托手法——在这样百丈坚冰的时节梅花开放,就十分难能可贵了。因此,“犹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但在如此严寒的时节开放,而且开得特别俏丽呢!古人强调,咏物词很难写,因为写某物一定要象某物,但又不能被该物之特性所拘泥,否则就不能达到借物咏怀的目的。词人笔下的梅花,首先是像梅花,梅花确能开放于冰雪严寒之中;但又没有拘泥于梅花本身,他是以冰雪衬托梅花,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俏”字用得极好,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坚贞美好的情操和风采。
   下阕的首句承俏字写出。“俏也不争春”,“也”字很重要,通常人们认为,美丽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繁荣,因之各类花卉在春天争相开放,甚至杨花柳絮也不甘落后,可是梅花却不是这样,她开放于寒冬之时,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她已经飘零了。这是梅花的特性。所以词人说,梅花俏丽开放但并不是想争占春光,她只是想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就是“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两句,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高兴的样子。这里就没有被梅花固有的特性所拘泥,而是根据梅花不争春的特点加以引申。这一引申加上烂漫春花的衬托,梅花就不仅有俏美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起来看,上阕着重写梅花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风貌。从整体上表现了梅花的绚丽挺秀、谦诚坦荡的动人形象。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拿毛泽东的词同陆游的咏梅词作一比较了。我们比较的是两者的立意,不比较其艺术性高低,也不比较立意的深浅,因为时代不同,那是没法比较的。陆游笔下的梅花也是不争春的,所以她听任群芳的妒忌。但有一点陆游是非常强调的,他笔下的梅花即使成了泥和尘,仍然要保留她原有的香气。陆游笔下梅花的整体形象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却仍然要保持其高洁的情怀。这里,梅花象征着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陆游也是在以梅花自况。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的形象已如前所述,傲寒俊俏,谦诚高尚。她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的象征,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六十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品德。
   由此看来,毛泽东的梅花象征着坚强、乐观,成功不居功,胜利不骄傲的崇高品质;而陆游的梅花则侧重顾影自怜的孤傲情怀。
  
   李红灯,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两种境界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