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658

[ 吕玉香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吕玉香

   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有力保证。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预习,引发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地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索知识,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矢,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
   再次,把预习安排在课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中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的作业较多,加上第二课堂的开辟,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挖掘,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解决“吃不了”的问题。例如我在教读《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预习,要求他们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根据课文后面的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只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比教师分析串讲好得多。
   二.解难点,增强学习趣味性
   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质疑解疑,对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进行点拨诱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解疑,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春》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时,提出了作者是怎样写“春草图”的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后再思考找出答案。一些学生说是写小草的情态,一些学生说是写草地上儿童的嬉戏……,虽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作出了回答,但不正确,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终于找出了准确的答案。由此,学生触类旁通,读其他四幅图就顺畅多了。
   三.勤阅读,拓展知识的广泛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
   第一,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第二,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和剪贴。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妙词句,列出阅读提纲,剪贴优秀作品,并模仿佳作写一些小练笔,这样才能读有所得。同时,做好抽查评讲,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了读写结合,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拓展了知识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吕玉香,教师,现居山东郓城。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