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
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
《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故将归,犹劝勉寡人以礼仪。寡人,庄姜自谓也。”
《左传·隐公三年》云:“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又《礼记·坊记》:“《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郑玄注云:“此卫夫人定姜之诗也。定姜无子,立庶子衎,是为献公。畜,孝也。献公无礼于定姜,定姜作诗,言献公当思先君定公,以孝于寡人。”寡人,亦定姜自谓也。
以上各例,皆诸侯国国君嫡妻得称“寡人”之明证。
其次,“寡人”不是谦称,其意也不是“寡德之人”。“寡人”一词,作为诸侯国君主的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典籍中随处可见。它所使用的语境与场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与本国臣下的言谈;二是与异国国君或臣子的对话。
在对内的场合中,国君与臣下问对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我”、“吾”这两个人称代词,使用“我”、“吾”时,国君态度均较为平和;而使用“寡人”这个人称时,往往刻意强化并彰显出国君那种居高临下、生杀予夺的强人地位与尊者形象。
在《左传·庄公十四年》中,有郑厉公与其伯父原繁的一段对白,文中人称代词“我”、“吾”与“寡人”的交替使用,明白无误地表明“寡人”绝非什么谦辞,而是地地道道的强词、傲词。试看以下这段对话中的三个层次与相应的人称变换:
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注意:这里使用“我”“吾”)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注意:这里使用“寡人”)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郑厉公以“寡人”的身份,向伯父原繁宣誓,在等级森严,纲常有序的宗法制度下,君臣之间、上与下、尊与卑的既定关系,即:寡人为君,原繁为臣;寡人为上,原繁为下;寡人为尊,原繁为卑,这是无法改变的特定身份,而这个特定身份通过“寡人”这个强词的使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确立。
要之,“寡人”不是谦辞,而言“寡”者,亦非自谦寡廉鲜德之谓。而恰恰以此表明在宗法制度下占据领导地位,一国之中,国君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国君才是举国上下罕见无匹的唯一之人。正如清人龚自珍在《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中所言:“寡者,无二无匹最尊之词,孤亦无二无匹最尊之词,人君称君与夫人曰寡君、寡小君,皆非谦词。如曰谦词,‘毋坏我高祖寡命’,亦谦乎?‘予一人’,亦谦乎?”
因此,笔者以为,“寡人”之“寡”当训:尊大特嫡诸义。兹举证如下:
《尚书·周书·康诰》:“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曾运乾《尚书正读》云:“寡兄,大兄也。伯邑考卒,武王为大兄。大兄称寡兄者,犹《诗·思齐》‘嫡妻’称‘寡妻’,《顾命》‘大命’称‘寡命也。’”
《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毛传:“寡妻,適(嫡)妻也。”孔颖达《毛诗正义》云:“適妻唯一,故言寡也。”陈奂《诗毛氏传疏》:“寡之言特也,嫡之为言正也。”由此可见,“寡”有“嫡”、“正”诸义。
《后汉书·仲长统传》:“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这里的“寡”隐含有超乎众人,至高无上之意。
又,魏王弼《周易略例上·明彖》:“寡者,众之所宗也。”
综上,“寡人”意为至尊、至上之人,绝非谦辞。
李翔翥,教师,现居河南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