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675

[ 金敏 文选 ]   

古诗词教学的三境

◇ 金敏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会品味、欣赏古诗词?要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身心得到愉悦,灵魂得到升华,就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能达到三境:诗境、意境、人境。
   所谓诗境,就是对学生通过对诗词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达到能够理解诗词的内容,品味字、句使用之妙,体会作者用字炼句的技巧和方法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结合工具书,自己读通、读懂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诗词中一些字句的用法和作用,知道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词的内容。
   如在《春望》一诗中,学生在疏通诗意后,还要能够解析诗中一些关键字、句的用法和作用。如首联中的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情,为全诗创造了气氛。颔联中的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正好体现本诗的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望”字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念亲人。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重点字、句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理解诗词文本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学生也只有掌握理解了这些内容,才算达到掌握诗境的目的。
   古诗词教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意境。对于意境,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曰物境(即诗词本身所描绘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春望》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幅这样的物境: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稀疏的人烟,心思远方的亲人,因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怆然泪下。
   二曰情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的流露)。《汉书·艺文志》曾明确指出:“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诗人往往都通过诗词的创作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表达自己的忧虑,抒发自己的心境。《春望》中,诗人以景寓情,以情寓景,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曰美境(品味诗词中的艺术、音乐之美)。在《春望》中作者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并且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使全诗铿锵作响,气度雄浑,脍炙人口,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历久而不衰。教学中要通过对此三境的综合品味、理解,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为我们带来的意境之美,欣赏作者的生花妙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教学的第三境界是人境,就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灵魂的升华。
   古诗词含蓄、精练、深遂、寓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这些特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如在《春望》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感受诗中的音乐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析(通过对诗的理解、分析、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品(通过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说(用语言表述出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学习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仿和创,提升写作能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遗传等。如《春望》中作者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思想,格律严谨、铿锵作响、气度雄浑的语言,莫不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还能进一步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作者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用古诗词这种资源,通过挖掘、熏陶渐染、引领等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注重使学生达到这三境,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金敏,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古诗词教学的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