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660

[ 施季红 文选 ]   

自主问题质疑法在诗词学习中的运用

◇ 施季红

   诗词的学习对师生来说是个教学重难点,对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意境的把握更是难点,我想以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学习为例,谈谈“自主问题质疑四变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首先,变教师设计导入语为学生自行设计有效的导入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情境。
   甲同学的导入语:我来为大家介绍“感动中国”的候选人——湖南新天地旅行社的青年导游文花枝小姑娘的故事。文花枝的名字,出自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里的一句诗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如果说是文花枝的坚强美丽丰富了这句诗词的内涵,那么,她父亲在给她起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寄寓了他对女儿的期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卜算子·咏梅》。
   乙同学的导入语:我们学过这样的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描写的是梅花。这首诗歌突出了梅花凌寒开放,暗香幽幽的特点。
   丙同学的导入语:我要向大家展示宋朝诗人林逋的一首诗:《山园小梅》,这首诗中的梅花很美。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丁同学:我搜集了一些梅花的图片,看梅花的枝干多有力量。它凌寒开放、坚贞不屈。今天让我们看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如何描写梅花的吧。
   我们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导入语,这无非是“摁着牛头吃草”,如果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与诗词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
   其次,变教师课堂提问为学生预习作业问题列举,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作业问题列举】
   1、学生搜集资料为: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和1961年国内国际社会背景。
   2、自由读,重点理解“归”、“百丈冰”等词语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上下阕的意思,分别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
   4、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全面,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能运用到所有诗词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释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变自由朗读为竞争朗读,增强比学赶超的氛围,快速提高背诵的速度和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平时的朗读中,部分学生有些心不在焉,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便人声鼎沸了,不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进行背诵比赛,每个小组抽一名代表参与。确定背诵范围,抽签决定上场顺序。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学生一定会热情高涨,相互竞争,背诵的速度和质量都会相应提高。
   通过正确停顿、读准节奏,进入角色。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有深层次鉴赏的渴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
   第四,变教师引导推敲品味为教给学生具体答题步骤,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品味古诗词语言,主要有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以下是常见题型,给出相应的答题步骤。
   1、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词),要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来分析。一是解释这个字(词)是何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是描述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三是点出该字(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一是指出用典或化用及说明来源或含义;二是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3、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三是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尤其要注意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新课标注重古诗词的鉴赏考查,考试中其占分值逐渐增大,考查面越来越广。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精妙凝炼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答题步骤,让学生有据可循,有话可说。
   总之,诗词教学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问题质疑法”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施季红,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自主问题质疑法在诗词学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