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于人民,为国家培养出富有时代感的新型人才。近几年,初中教材中出现了几篇以爱情为题材的课文,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老师该怎样去利用教材设计教学思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呢?我作为一名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凭着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执教此类课文的心得体会。
一.直面现实,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编者能把以爱情为主题的文章审编到课本中,足以说明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人们的心理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追求不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而是高于之上的精神生活,而爱情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爱情是人类在成长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是生活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认识、理解、表达却千差万别。
中国的孩子提到爱情两个字,往往很害羞,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说爱情两个字难以启齿。这不能怪孩子,这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关系,因为,中国是一个很内秀的国家,历来以儒雅来标榜自己。从现在的孩子来看,有这种心理其实是很不正常的,这会让孩子错误地理解爱情,影响到他们将来对爱情的表达。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爱情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的感情,它是至高无上的,崇尚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表达。如果人的一生中,只有亲情、友情而缺少爱情,那这样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在成长中,小时候需要亲情的呵护,长大了需要友情的相助,成年就需要爱情的相扶,没有爱情的人生就像一个人的马拉松,单调乏味。这样的回答会让学生明白:原来爱情在人类的生活是如此的不可缺少,也就解除了对于爱情的不正确认识,为下一步解读这一类的课文做好了准备。
二.解读文本,品析爱情的高尚
有了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教师通过解说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教育因素,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体会平凡人生的美好情感,进而发出赞许的声音。
初中课本中,有一篇名为《麦琪的礼物》的课文。课前,我先给学生朗诵中国古代诗歌中表达爱情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对爱情的歌颂自古就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接下来,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自读了课文之后,我找学生讲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课文中贫穷的夫妇俩为什么会那么幸福?你认为他们的情感世界里,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在生动的情节中,体会到了丈夫的心中一直有着妻子,妻子的心中也一直有着丈夫,面对贫苦的生活,他们却愿意为对方舍去自己心中最好的东西。这时,我趁机问学生他们彼此之间的这种表达是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爱情。就在学生认同的时候,我又趁机讲述:一只金表,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地位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一只美丽的发夹,对于女人来说,既是美丽的象征,也是气质的象征。可是生活极度贫困的他们为了爱情却愿意如此表达,难道说爱情不是高尚的感情吗?这段话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纯洁而又高尚的情感世界。
至此,我坚信,学生们已经从这篇课文中读出了感动,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共鸣。他们已经发现这类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学生也消除了原来心里的那些顾虑,及时地把自己引到正确的感情轨道上来。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某种心理偏向,作为老师不要觉得不可扭转,要有自信心,找到适时的机会,放手去做,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就能给学生以强烈地感染,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
三.适时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利用所执教的课文,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情的引导,要清楚地认识到爱情观不是在成年的时候形成,其实孩童时期是爱情观形成的关键期。
借助课文情节,告诉学生,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爱情的构建靠的是两个人的相知、相爱。惊涛骇浪是最能考验两个人感情的,真正的爱情应该共同搏击风浪,即使受伤也要去做,哪怕到达终点时奄奄一息。而在生活中也确实有不少人为物质而活,经不起风浪的考验,半道上就把对方给抛弃了,这就是不懂爱情的人。最后再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忠于爱情的故事,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不知不觉中,已经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积累了一些理论上的认识,对于爱情题材的文章,我们要敢于面对、放手解读、适时引导,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时海丽,教师,现居河南鹿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