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个画家叫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一位朋友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风”画不了。在场的人沉吟不语,李方膺突然站起来说:“风也能画。”
一语惊四座,众人皆愕然。于是他展纸挥笔,一会儿,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风本来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你既看不见,也抓不着,我们要直接把风画出来确实很难,但间接表现还是可以的。李方膺利用人们的联想,通过画竹叶的倾斜方向,成功地表现了风的狂吹情态。
李方膺采用的是烘云托月之法。这种手法借用在诗文创作上,就是衬托之法。所谓衬托,就是指利用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次要事物作为陪衬,来表现要突出的主要事物。下面介绍衬托手法常见的三种形式。
第一,正衬之法。指用事物相似的条件构成的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哀衬哀,以乐衬乐,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魏巍的《依依惜别情》写道:“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依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上缓缓飞翔。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向开满波斯菊的家园。”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欢乐的景物:有“披着红毯的千万座山冈”,有“傲立在山岩上”的“红松”,有“欢腾”的“汽笛”,有迷人的“碧水”,有“在稻田上缓缓飞翔”的“白鹭”,有“姑娘们飘着”的“彩色长裙”。这诸多事物共同构成一幅明丽动人的山水图,表达了获得解放的朝鲜人民万分喜悦的心情。这是以乐景写乐情,运用了正衬之法。
第二,反衬之法。指利用事物相反的条件构成的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哀衬乐,以乐衬哀,以美衬丑,以丑衬美等等。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鲁迅的《祝福》末尾写道:“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段文字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属于乐景,而就在这个夜晚,祥林嫂悲惨地死去了,这个乐景描写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这是以乐衬哀。
有时要突出人物的美丽形象,而借助于对丑陋形象的描写。法国小说家左拉的短篇小说《陪衬人》,写的是商人托朗多忽发奇想,招聘丑女,租给有钱的妇人作为衬托。因为如果把两个人放在一起,一个人的丑自然提高了另一个人的美,丑陋的女子可以作为漂亮女子的装饰品。这正是以丑衬美的妙用。
第三,旁衬之法。以旁人作出的反应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是这样描写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要表现主要人物罗敷的美丽,先对她进行直接描写,通过她的衣饰华贵,以显示其美。但诗人意犹未尽,便借助于描写其他人见到罗敷的反应来进行陪衬,写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以后的忘情反应,以突出罗敷的形象之美,让读者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你想象罗敷有多美,她就有多美。
庞龙唱的歌曲《家在东北》,其中有一段歌词——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直唱得老大爷,放下了他的大烟袋;直唱得小伙子,更加思念他姑娘;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针线听一段;直唱得大姑娘,眼泪汪汪啊,忘记了洗衣裳。这段话为了突出妈妈小时候嗓门亮,歌唱得好,就用其他人听得入迷,作为烘托,以突出歌唱的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过:“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于云也;意不在于云者,意固在于月也。”人们常说:“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这些都对衬托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的说明。运用衬托手法,能收到“绿叶点缀花更艳,淡云掩映月愈明”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分明,正确处理好叶与花、云与月的关系。否则,主次颠倒,以叶盖花,以云蔽月,就很难收到衬托的特有效果。
余光锦,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