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好的提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不断提出问题和引导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一.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学生热情满怀地投入到学习中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求新颖巧妙,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抓住契机,富于艺术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得语文知识。如在教《跳水》一文时,在学生接触这个题目后,引发激疑:在一般情况下写“跳水”,你认为写什么内容?这时学生思维必然活跃,找出各种答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教师根据本组课文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恰当加以引导:跳水本是水上运动的一个项目,然而本文写的跳水是避免危险事故的方法。至于危险是怎样酿成的?与哪些事物有联系?请同学们在课文里寻找答案。通过这样巧妙的层层深入的提问,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提高了探求新知、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教师的提问要善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之门,让学生的学习活跃在思维的海洋之中
教师的提问首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就决定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思维价值,能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堆砌。老师的提问没有思维价值是造成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智慧无法点燃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之门,提出的每个问题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展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能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课文在写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后,有“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这两个短语。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重点词语作为思维训练的发散点进行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1)“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是什么写法?(2)邱少云为什么必须做到“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3)邱少云怎样做到“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4)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由于这几个问题都与“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有关,学生的思维发散点就由这里开始。这样有效的提问,不但使学生领会这些比喻写法在文中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而且还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课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学得无趣;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难以解决,觉得高不可攀。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梯度,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的方式把问题设置成为步步启发、层层训练的内容,让学生有能力且要经过努力才能回答好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如教《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只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问题情境”去思考学习。
四.教师的提问要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然的学习天性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师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天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为追求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问题信手拈来、层出不穷,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适当设置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发挥爱学习的天性,积极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他们不再觉得学习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从而坚定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章以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景来衬托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我们可以抓住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段落进行精讲,教给学生阅读方法:(1)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时,她的幻象是什么?(2)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怎样?——幻象的原因。(3)这些幻象说明小女孩渴望什么?精讲第一次擦火柴这段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此法学习其它段,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这样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天性,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五.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学生质疑,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找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引发创造能力的途径,有了疑便有求知欲。因此,让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有可能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创造。要使学生爱问质疑,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了这两个句子,你觉得有什么问题?思考后,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成“树林”呢?不难看出,在本教学片段中,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因为教师能有效的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他们自主地探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肖建英,教师,现居广东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