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不仅能提高同学们思维活动的有效性,达到互教互学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的习惯。我们探索“六有互助”学习模式是对小组合作的一种新尝试。
“六有互助”是指教师三有——有组织学习,有方法点拔,有知识拓深;学生三有——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体验生成。这一学习方式的关键是自主学习。
我们认为,在现今的条件下,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学与学的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满足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乐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只有内驱力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
[案例1]教材八年级下册《窗》教学片段。
师:课前让大家预习课文,要求每人找出两三个疑难问题或最感兴趣的问题,各人依次把自己准备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把相同的问题合并,把大家认为没什么价值或已在小组内解决了的问题去掉,每个组集中2~3个问题,在全班讨论,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小组交流约5分钟。)
师:下面请各小组发言。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集中出全班学生都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靠窗的病人会把窗外秃秃的一堵墙描绘得那样美,而且每天都不一样?
2、不靠窗的病人得到了靠窗的床位,如果病房里又进来了一位病人,他会怎样对待新病友?
以下的学习,学生围绕“人性”,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对人物心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从梳理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等等;而是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协商出大家感兴趣的直插人物心灵的两个问题,并以此作为本堂课的任务。实际上,在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和解答过程中,不但完成了传统教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避免了对人物作简单图解,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重视过程指导,使学生会学、能学
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指导,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起始阶段,应以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自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
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饶有情趣并具有较大思维负荷的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使学生能在完成认知任务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3、组织的有效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及时反思。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仅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水平,这就有赖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有效的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应尽量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只与少数尖子学生对话;应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应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避免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注意适度的激励,既不能挫伤学生也不能廉价表扬。
在评价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强化正确的思考过程,纠正错误的思维习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弘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信心,促进学生适应环境,增强自信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杜绝教师的“言语霸权”;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自圆其说,关注弱势群体,激励原创学习,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师生双方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坐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曹福先,教师,现居山东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