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思维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不要把导入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导入能给学生一个提示的信号,告知学生要进入到新的学习中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集中能够让学生排除干扰,快速进入到学习情景中。好的导入能够营造适合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持续性的作用。优美的导语,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氛围,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奠定整节课的基调。这些对于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好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唤起了他们探求未知的欲望,所以要重视导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的导入方式有:
一.典故传说导入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方式。在讲授枯燥的古文时,我经常从《东坡志林》、《世说新语》中挑选名人的逸事、趣闻来讲,让古文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比如在介绍王羲之的文学常识时,我用“东床快婿”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能够亲密接触历史名人。而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嘈杂的教室,只要一听要讲故事,学生都安静下来,集中精神来听。
二.图片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我通常在讲科普文章时使用。比如在讲《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呢?翘起如翼的屋顶、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原本枯燥的专有名词有了实物的帮助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音乐和视频导入
在讲授《合欢树》时,《懂你》的音乐响起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也进入到特定的文章意境中。讲解《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有关王熙凤的视频导入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演员精彩的表演可以很好地诠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思。又比如杜甫《登高》一诗的教学目标可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一目标,名家的配乐朗诵以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对于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很有帮助。
四.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
有些文章距离学生太遥远,那么适当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帮助,尤其是外国作品,必须要把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关于作者的介绍一定要客观、翔实。尤其是古今中外无法忽略的大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产生畏难的情绪。比如讲授《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文革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人性扭曲的状况。对于文革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也可以正确理解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五.设疑和制造悬念
在导入时设置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下一步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答案的兴趣。比如讲解鲁迅的《药》这篇课文,我的导入就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那么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导入时抛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好的课前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好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好的导入也必然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领航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导入的科学性、时效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准备。
徐新萍,教师,现居广东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