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711

[ 孟晓兰 文选 ]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创新

◇ 孟晓兰

   紧承新课改精神,笔者对经典课文《济南的冬天》进行了“老课新构,同课异构”的创新。新课程强调,教学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教材定位、单元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来获得,所以课堂落实双基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和要点。)(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设计意图:“没有背诵积累就没有语文”,学习名家之作就是想让学生积累和运用,让美文美篇能深入学生之心,用时皆能信手拈来。)
   2、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进写作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对写景的散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热爱济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怎样去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课型:品读课(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说起冬天,我们不禁会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还会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并没有板起一幅冷酷的面孔,反倒“慈爱可亲”,对我们微笑呢!不信,请到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吧。出发啰!(出示幻灯片①)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了用古典诗句引入,在冬之诗句中把学生引进冬之景色中,再反勾一句,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之不同的探求欲望。“出发啰”三个字好像带领孩子们游济南一样,让他们心向往之。)
   二.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幻灯片②,学生齐读老舍的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其作品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不太了解。我设计此,可以让他们多增加点积累,尤其是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也能让他们一并了解。)
   三.聆听《济南的冬天》之韵律
   师配钢琴曲《冬之情》朗诵全文。
   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片③)
   (一)检查字音。(出示幻灯片④的四个句子,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jì)儿白花。
   给蓝天镶(xiāng)上一道银边
   水藻(zǎo)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设计意图: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崔峦在他的“四点评课标准”里说“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我认为基础年级,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有利于他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的理解。)
   (二)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暖和、慈善、美丽、不结冰、生机勃勃、没有雾、没有大风。)(出示幻灯片⑤)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一问,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内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己从文本中筛选可用的信息来作答,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个开放性的题目,不求统一作答,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只要有理有据均可。)
   四.欣赏美景,感受自然
   1、同学们说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请找出具体的语句佐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环形的地势,秀气的小雪,绿绿的水藻,热热的湖水都是它独有的冬之景色,与我们襄阳这个北方之地是不同的。学到此处还要让它与我们这里的冬作一比较,并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它温暖的特点。)
   2、同学们又说济南的冬天美丽如画!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美景图?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吗?(出示幻灯片⑥)
   (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最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从熟悉到有自我独特体验的环节。这一问还能让他们理解济南冬天的又一大特点——美。学到此,相信学生必定能很好地体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的妙处了。)
   3、选择你最爱的一幅图来想读,边读边想象出那幅画来。
   4、大家想不想一饱眼福,来看看这些美景图啊?
   (出示幻灯片⑦-⑩)
   (想读课文,并在头脑中遐想出美景,是又一种走进文本的方式。想出美景,体会美句,二者结合,方能悟出美文之妙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赞叹声中欣赏图画,达到本课的高潮。)
   五.品味语言,遐想人物
   1、作者为什么能把景写得这么美呢?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出示幻灯片11)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单元的美文,多采用了修辞手法。)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作赏析。
   ①拟人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赏析:哪个词用得好?——由这个词,你能遐想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读这句话,你能读出济南冬天的什么味道来?
   例:害羞;一个娇美害羞的小姑娘;济南冬之雪的秀美和温暖。
   ②比喻句: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把 比作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例:把水天相接的美景比作蓝水晶;二者都是清亮蓝的特点;写出了冬水之澄清。
   (设计意图:这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细部的一个环节。新课标注重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重读这些句子,读这些划线的词,品味这些拟人化的动词的好处。对于难点“赏析”,我让学生“遐想人物”,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很快体会了拟人能使景变得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妙处。)
   3、学生自己小结: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妙处?(出示幻灯片12)
   比喻: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拟人:把物当人写,赋予人的灵性,使景物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学习规律。新课标也强调: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获得的金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4、学贵在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请学写一两句拟人句。(出示幻灯片13)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看图仿写拟人句,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荷花美,同学们写得更美!而且,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荷花还是济南市的市花呢!学了此文,我们怎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怎能不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示幻灯片14)请在欣赏济南的名胜风光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出示幻灯片15-20)
   山东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
   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千佛山:在济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舜帝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因山上岩石刻佛,遂称“千佛山”。这里层峦叠嶂,形成济南天然的屏障。
   趵突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水雾缭绕,宛如仙境。
   (设计意图:在介绍济南的三大名胜中结束此文,有意犹未尽之感。让学生心怀对祖国的满腔情感也是完成了我的情感目标,同时也增加了很少游历的他们的阅历。)
  
   孟晓兰,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