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671

[ 黄冬明 文选 ]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方法

◇ 黄冬明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仍然是被动阅读,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能力呢?
   一.增加学生自我的阅读实践
   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才能解决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只靠简单的反复说教是不行的。在课堂讲评时,学生对一篇文章先通过认真阅读,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识,哪怕是浅显的认识,老师都给予肯定,予以鼓励。
   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阅读由被动转为主动,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孔乙己》一文时,课前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课后练习题自己阅读,并根据课文特点有目的地布置思考议题,课堂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小说特色,我让学生阅读时思考“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这一议题。上课时,先检查学生完成阅读情况,然后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尽管小说人物逼真,内涵丰富,但学生起初回答得很简单、直接,大多以“好人”“坏人”作评价。经过我的揭示和引导,一个备受封建主义毒害的既懒惰又自负甚至堕落到偷窃致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和以往单纯由教师分析讲评相比,学生的印象、兴趣就大不一样了。通过讲评,学生认识到,了解一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忽视小说的环境及矛盾冲突,简单地以“好人”“坏人”作结论,是不切合实际的;孔乙己悲剧的发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课后,我又要求学生比较主要的人物形象。结果,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挖掘学生共振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情感浓烈,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学生情感能否调动并到位是教学本文成败的关键。为上好此课,我反复考虑,精心准备,设计了拨动学生情弦的四步骤。1、选择周总理生前最后拍摄的一幅照片,挂在黑板正中,引导学生走近总理、熟悉总理。2、老师神情肃穆,用悲壮的语气导入课文:有这样一个伟人,全国各族人民都把他当作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夜以继日、精力过人,在十年浩劫、满目疮痍的危难关头,他废寝忘食、忍辱负重、力撑危局……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3、播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配乐诗朗诵,让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朗诵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4、布置学生“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学生准确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就能全身心地进入审美实践,真正体会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链接课内相关的课外阅读
   语文的课外阅读要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作横的扩展和延伸。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内、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完全必要的。课堂教学特定的时空限制,不能满足学生“最佳”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指导。例如,课内讲读马克·吐温的《竞选 州长》,可向学生推荐阅读《百万英磅》;课内讲读《分马》,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暴风骤雨》,课内讲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等等。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作适当扩展,阅读量就会大大增加,显然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较好的阅读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交流,组织自主阅读小组,拓宽阅读领域,拓展阅读视野,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如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我都鼓励学生踊跃参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黄冬明,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