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先生说:“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笔者以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语言之味,才能真正进入文本,披文以入情,因文以悟道,通达语文学习之境。本文就以此来探究一下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
一.披文入情,探究细节,把握人物
细节往往只有“芥豆之微”,但却能“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就三个手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句中“一塞”、“一抹”、“笑”、“骂着”四个词语使母亲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探究:四个词语有何表现力?为什么要用“捏”而不用“拿”?为什么要用“塞”而不用“放”?为什么又要“抹”?“骂”前面的“笑着”去掉行不行?
“捏”、“塞”、“抹”,用词准确,动作具体可见,简洁传神,不能替换。“笑着”,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喜爱,不能去掉。探究细节,就要引导学生去欣赏那一个最适合的动词。
母亲在喂了村里小孩子糖之后为什么会“呆呆地发半天愣”?
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母亲内心的落寞和忧伤,同时也描绘出了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在心底深处母亲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就在身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甜甜的对孩子说一声喂不熟的狗。它也表现出自己对母亲情怀的理解,表达出自己不能陪伴在母亲身边体贴关照,不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的愧疚之情。细节传神,以一当十。
二.前勾后连,探究语言,体会内涵
“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性,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这个句子中“就是”一词非常有味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语句找出这个词语,探究这个词的有无对表达效果有何影响。
联系前后语句,这句话的前一句是“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后面一句是“母亲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该忍的事情,避免了许多祸灾发生,而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该忍的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文中用了“就是”一词来强调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不但不是羞耻,反而表明正是勤劳﹑朴实﹑隐忍的农村母亲养育了他,自己正是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自己不仅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母亲的性格也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升华,有了更高的价值。读到“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时,我们读出了作者的自豪和骄傲。
三.探究文本,因文悟道,领会主旨
作者通篇写母亲平凡而伟大之爱,为什么却以“我不是个好儿子”为标题?
我对母亲的回报甚少,“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况且“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母亲到了晚年,我“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言辞中饱含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引导学生找出语句,深入探究。
“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
给母亲钱,自己就觉得完成了孝顺,就算感恩了。坦诚的反思,正是作者歉疚的地方。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这句可以看作是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作者选用“应该”、“但”、“既不”、“反倒”等词,又用反问句,写出了自己内疚、痛惜的心情,表达真挚朴实,与文题相照应。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
从前“我”认为给钱是孝顺,现在“我”认为给钱不能代替孝顺,母亲理解了我转变的心,“我”真正理解母亲了,“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作者真正感到愧疚。
文章最后为何写“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是因为自己苦难的经历,是因为自己坎坷的遭遇,还是有眼疾的母亲,引起了我的感动?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真正流泪的原因是,我内心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愧疚之情。
庞曰庆,鹿子文,教师,现居山东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