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学生成语的学习,要常温故,方能日知新。要温故,首先就要把积累的工夫做足。就成语而言,督促学生把平时学到的和随手捡拾到的成语记录下来,并通过查工具书的方式落实好成语的含义,按照音、形、义、用结合的原则记牢。
学生要把积累的成语掌握好,必须及时温故。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如此看来,温习是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步骤。
温故也就是梳理的过程,梳理也就是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巩固记忆,对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也就是第一次温习,这样能做到知其然——记住。遗忘在一个月后达到最高,能记住刚开始知识的五分之一,这样,可以把一个月前所学习的知识再次温习,那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认真温习后,会知其所以然——懂得此类知识的记忆方法,这是第二次温习。
成语梳理是个慢工夫,过程枯燥又乏味,所以在第二次温习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断启发思考,帮助学生把积累的成语梳理形成材料,且活学活用。同时多组织一些兴趣活动,比如:
1、善设悬念,留给启示。比如,教师或学生每节课前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如问题:《扁鹊见蔡桓公》中蔡桓公为何最终病入膏肓?学生讨论明确:讳疾忌医。
2、创设情境,活变题目。比如,设计出古诗词句猜成语题:白日依山尽——(下落不明);进亦忧,退亦忧——(进退维谷);“怪味”成语:最厉害的贼——偷梁换柱;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据词联想成语:知音、中国画、弹琴、钟子期——高山流水;比赛、喝酒、多此一举、《战国策》——画蛇添足。
这两个活动可训练学生记忆成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时理解成语的能力。
3、妙用诗句,对联唱和。比如,教师出上联“牡丹亭姹紫嫣红”,请学生对下联(杏花村柳暗花明)。学生在这样愉悦而充满思考的氛围中一定越学越积极,兴致陡增,在讨论思考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课堂比赛,成语接龙。这个活动可考察学生记忆成语的数量。如居高临下 下不为例 例行公事 事在人为 为人师表 表里如一 一马当先先礼后兵 兵多将广 广开门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富力强 强词夺理 理直气壮 壮志凌云 云开见日 日薄西山 山高水长 长夜难明明目张胆 胆小如鼠 鼠目寸光光明正大 大功告成 成千上万 万象更新 新陈代谢……
5、造句练习,返璞归真。造句看似简单,但却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迹,能提高学生写作时有针对性地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首先学生要想造对句子,就需弄清成语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其次,通过造句学生可以借成语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教师批阅成语造句时,可以适当写上批语,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成语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清晰地归类、梳理成语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如按来源梳理:①神话寓言(盘古开天、精卫填海)②历史故事(望梅止渴、毛遂自荐)③诗文词句(老骥伏枥、兢兢业业)④口头俗语(一劳永逸、利令智昏)⑤外来语词(火中取栗、象牙塔)⑥新造成语(眼高手低、星火燎原)。按典籍梳理:如《左传》中的重要成语:退避三舍、外强中干、厉兵秣马、余勇可贾等等;《史记》中的成语:劳苦功高、轩辕天子、网开一面、囊血射天、酒池肉林、左支右绌、焚书坑儒、指鹿为马、拔山扛鼎、先发制人、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按试卷中常出现或易误用的成语梳理:如不以为然、不刊之论、灯红酒绿等。可把一些资料引发给学生,如试卷常见成语200例、易用错成语100例等。
学生如果能按这些方法搜集积累、温故梳理成语,假以时日,梳理形成的材料会越来越多,会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然后还需要把知识变薄,触类旁通,把已内化为能力的成语分层次舍去,如流水常去常新,慢慢探索出更适合个人梳理方式的方法。
成语的学习,要如此勤积累,常温故,方能日知新。这是个慢功夫,需要耐心与精心。“学如春起之苗,日夜操持,虽日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耐得住过程中的枯燥与寂寞,才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郝洪薇,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