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明确指出:“学习国文,目的就是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的。”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说:阅读教学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的魅力,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学会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
一.比较不同形式,品味言语形式的魅力
言语形式决定言语内容,不同的言语形式反映不同的言语内容,即使表达的具体事物相同,但包含的意蕴情感也绝对不相同。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使用语言技能、技巧的“表现”过程,它从头到尾都倾注着言语主体的主观感受。所以,言语形式的改变,便可能导致原有的韵味和情调的改变。
例如课文《花钟》第1自然段的表达: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言语形式来看就极富魅力。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样的言语形式错落有致,规律中富有变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把花开的时间与样子制成一张表格分两次呈现,引导学生品味其魅力。第一次罗列课文中的九种花,让学生按照已有的言语形式习惯,用“××花开放了,××花开放了”的形式一口气读下来。接着再出示课文中的言语表达形式,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改。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第一次的言语形式单调、枯燥,第二次就非常形象生动。事实上,一旦言语形式稍有变化,譬如增加、删减或改变一个词、一个标点,或者调整几个字的顺序,言语内容会不尽相同,而且味道、节奏、语言的精神面貌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二.还原特殊形式,品味言语形式的魅力
在一些情感型的言语中,经常能看到与我们平常一般的表达方式迥异的特殊言语形式,形成“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即那些不常见的甚至看似不合理但细品之下却很有韵味的言语表达形式。这种语言“陌生化”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地违反”,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组词组句方式,是对事物的特殊描述、表达。简而言之,也就是语言的变异和创新。
《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中的特殊之处是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并将其后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句话时会产生陌生感,总感觉与自己平时的表达习惯不太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并追索言语形式中的秘密。其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这句话的教学尤为精彩。第一步,让学生发现这个言语形式的特殊之处——这句话哪儿写得特别?第二步,还原——那正常怎么说?第三步,想象说话——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母亲?第四步,揭秘形式——你明白梁晓声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吗?
经过以上的还原,步步深入品味,学生明白了用排比、“我的母亲”后置,更好地表达了“我”走进车间乍见母亲的刹那,不敢相信的震惊、心酸和无奈。这些给人陌生感的特殊言语形式,是作者有意打破语法规则,违反生活常理,扭曲语言常态,给语言注入新鲜奇异的血液,使作品灵动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挖掘个性形式,品味言语形式的魅力
同一事物,可以入诗,可以入画,可以为文,可以成曲……无非作者寻求的表达手法不同而已。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内容,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擅长特点寻找合适的言语形式表达认识和价值观。正是有了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才形成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才成就了李白狂放如仙,诗多瑰丽夸张,杜甫忧国忧民,诗多工整对仗。因此,在品味言语形式时,根据作者的创作特征挖掘个性化的表达形式,能让学生深入认识作品的言语形式美。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简练的语句出自《桥》一文。这个言语形式惜墨如金,文字特别少,而且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体现了全文极其简练的短句的个性言语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在当时千钧一发之际老支书焦急万分的心情。
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选手党照虎老师对这个言语形式进行了巧妙挖掘:“看看有什么不同”(有三个感叹号),“再看看还有什么发现”(文字特别地少),“为什么少”(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是简短地说),“这三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不能,因为它们之间互为因果)。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言语形式的个性化是作者个性的表达,须符合特定的场合、情境或心境,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教学时不妨学习党老师,从词句的新鲜、角度的巧妙、形式的别致和意蕴的丰厚等方面去尝试挖掘形式的精妙所在。
四.仿写典型形式,品味言语形式的魅力
课文中的一些言语形式凝练规范,特征明显。仔细品味,典型的言语形式一般有精妙的字词,精美的句段,精巧的谋篇。字词准确、生动、形象甚至活用;句段用了恰切的修辞手法、有着细腻的描摹;谋篇布局或是讲究首尾的呼应,或是运用巧妙的伏笔,或是有着严谨的结构。这些形式,是学生收获言语形式体验进行语言仿写的理想资源。
《秦兵马俑》第8自然段描写了兵马俑各异的神态,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典型言语形式,运用了“好像”一词和“先写事物,再写联想”的方法,把兵马俑刻画得具体、生动,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在引导学生仿写这个经典言语形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第一步,以“兵马俑都有哪些神态”引导学生寻找;第二步,以“这几个神态描写的句子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第三步,以“如果只进行神态描写和文中‘神态+联想’的描写相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感悟其写法的好处;第四步,再出示兵马俑另外神态的图片引导仿写。如此,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品味、内化,自然水到渠成。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言语形式承载着内容和涵义,期间隐藏着文章的秘密和作者的智慧。
教师只有充分关注言语形式,多角度变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品味课文的言语形式,使之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徜徉于理想的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1.
[2]朱瑛 吴佳秋.关注言语形式,让工具与人文和谐相生.人教网 2007.10.
[3]欧阳芬.言语形式是语文课立科之本[J].中学语文教学2002,(12).
俞婕,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