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辞: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依托文本,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让生命之花绽放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使命之一。我们相信,生命教育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推荐了这篇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处处渗透着生命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理应自觉肩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整合,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更加系统与丰富,进而思考生命教育的价值,并懂得珍爱生命,呵护生命,领悟生命的可贵。
一.依托文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如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八年级上册的《生命的意义》,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等。凭借这些文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味作品的生命情怀,感悟生命的不朽与坚韧。
《享受生活》的作者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身体极度残疾,厄运折磨得她痛不欲生,苦不堪言,但她并没有丝毫的胆怯、哀怨,更没有自暴自弃,依然微笑着面对人生坎坷与挫折,依然微笑着迎接生活中每一个灿烂的朝霞,因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她不愿也不甘心生活在别人怜悯的目光里,她用行动向世人宣告,即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不比常人逊色的人,依然可以活出多姿多彩的人生来。于是她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用真情、真心、真意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孤寂中“看”到的最亮丽的风景,“听”到的最动人的声音。她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和真实的体验,彰显着令人膜拜的生命韧性,触动着每一个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的人的心弦。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有着敏锐的耳朵,有着明亮的眼睛,有着健全的体格,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生命追逐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身处绝境,濒临死亡,在求生的旅途中遭遇种种不幸:寒冷、饥饿、伤痛、野兽、恐惧、孤独、迷路等同时向他袭来,使他一度产生死亡的念头,但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和对生命的渴求却不肯向困难低头,毅然竭尽生命全力扫除阻挡他生活下去的一切障碍。他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人忍受痛苦顽强求生的刚强和热爱生命的勇气,彰显着生命的伟岸和强大。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本身蕴藏的巨大潜能,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拥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这位主人公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硬汉子。
“一棵小树,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她启迪我们:上帝在给我们关闭一扇门时,也为我们打开另一扇大门。通过学习这类生命主题的文章,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人生更有价值,达到渗透教育的目的。
二.启发思考,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
学,源于思,起于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于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教师更要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有如剥笋般启发学生思考,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事物蕴含的道理。学习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我就要求学生思考:1、在文中,化妆师认为人的表相化妆有哪几个境界?2、化妆师由表相化妆联想到什么?3、通过与化妆师的对话,“我”体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设计这几个逐渐深入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更加理解“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这几句话的意义:它淡化了化妆本身的作用,而强调更深层的意义,即一种生活态度和风度,人不应该只注重表面,更应该注重培养内在气质,要通过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等方式来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从而明白了生命的化妆里的智慧和真谛,进一步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正像林先生所说,我们要“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灿烂之光。
三.喷薄激情,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我还发现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与启迪。八年级上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的重要片段《生命的意义》、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等,这些课文均全方位、多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加强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情感领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渗透着生命情感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理应喷薄激情——“披文入情”。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时,一方面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让学生通过看绘声绘色的图画来感受紫藤萝花绽放的繁茂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擎起想象思维的空间,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也能够具有清晰的表象,使学生透过文字看画面,透过语言看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我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地由盛开的紫藤萝瀑布领悟到人生哲理:花和人虽会遭遇种种的不幸,但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只要你荡起双桨,扯起生命的风帆,勇于迎接挑战,你也会再次盛开,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促进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
四.唤起爱心,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
在学习完《生命的意义》后,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最宝贵的,每个人仅有一次,它是父母赐给的,我们不仅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而且要为了更多关爱我们的人们,涌动爱心,奉献爱心,履行生命教育的义务。
《语文》八年级(下)第22课《散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散步过程中,开头一家人很温馨,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但后来产生了分歧,分歧是什么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寻找到答案,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主旨,探究本文的写作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子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对生活的使命感,对家庭的责任感。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这是人生的一种生命责任,以此唤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另外我还能由课内延向课外,联系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报道:2007年5月13日清华大学一女生跳楼,2007年5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一男生跳楼,200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女博士坠楼身亡,这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湖南衡阳一名初中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通过现实中这一系列惨痛的事例,学生意识到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个体,它同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一个生命的消亡,会给亲人,给朋友带来永远的伤痛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而自觉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教材这一载体,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竭尽所能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尽情展现生命的魅力,从而让语文真正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的生命之花鲜艳绽放、璀璨夺目。
朱敏娟,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