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这一角色,必须强化“抒情”之能。首先要具备“能感之”的能力,即敏锐的感受能力。几乎每首古诗词里都有深刻的意蕴和情感,“对一位说诗者而言,则他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也当以能否体认及分辨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的有无多少为基本之条件。” 所以一个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最优秀的读者,对诗词一定要先有一个精彩的解读,敏锐地捕捉和辨识出诗词中“兴发感动”之生命的有无多少。“不仅要明白作品中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还更贵在能掌握作品中所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的本质”,然后对古诗词率先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和“由貌到神”的呈现方式,惟有如此,才能作用学生耳目,渗透学生心田,才能对学生的多角度的自由联想的感发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自己若不能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共振,而去期待学生达到这一极致实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与古人的思想情操一起形成一种震撼学生、感染学生的合力,学生慢慢地就学会了理解人生,感悟生命。
其次,教师还一定要有“能言之”的本领,即能把自己的感发之情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新的感发的本领。这种本领涵盖面很广,除了全面深刻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之外,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甚至教师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充满真诚的激情和热情,都能点燃学生的感发之火,使他们的大脑不时地灵光再现,在古诗词的某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也许就能找到一种美,一种能感受到的,甚至是创造出来的美。然后随着学生情感的萌动层层推进,步步加温,潜移之,默化之,使学生陶醉和向往,实现对学生情感和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古典诗词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欣赏过程。“而欣赏最大的快乐,也便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或评者与读者之间,能由联想引发联想,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觅取和享受人心和人心之间的一种相互的触发。”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方法很多,形式很活,但要根据具体的古诗词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有的诗词,通过美读吟诵、浅吟低唱的方法就把诗的情,诗的意,充分地读出来了,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最初的喜欢和感动,这就是情感共鸣的开始!那么怎么读呢?第一步应是探究读,读懂大意。这一层面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克服文字障碍。第二步是有感情地读。这一层面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先想象,再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这就是所说的“入境”;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角色互换,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所说的“入情”。而且诗歌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随时采用多种读的方式,比如范读、单读、齐读、跟录音机读、配轻音乐读以及诵读比赛等。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暗示,促进乐学。总之通过反复诵读,感染学生,并求达到“其意自现”的目的。
还有诗词中一个典型的细节,就有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比如在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让学生进入这一情境反复体味这一简单的细节动作,很多同学都体味出自己等人不来时的急躁。
其实,从语言文字、从作者身世、从抒情方式、从表现手法,几乎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点,都可能触发学生情感波动,引起情感共鸣。但是这一情感的契合点,一定要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操、情感体验、理想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的道德情操、情感体验、理想愿望相沟通。作为教师,必须很好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知识底蕴、情感层面,充分考虑到作品的伸缩程度,才能在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用情感搭建起来的沟通情感的桥梁,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神秘而美丽的古诗词境界。
林秀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