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同时还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等。目前的大部分初中生,往往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往往只能用概括性的笼统的语言,写出人物或者事件。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得具体、写生动呢?我们老师也很少去探究,或是未能探究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当然就没有学到写具体、写生动的有效方法,因而不具备“会写记叙文”的能力。
优美的记叙文当然是具体、生动的。具体与生动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的关系非常紧密,只不过存在姐、妹之分而已。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并且,在语文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就在同一次写作训练中出现写具体、写生动的要求。
怎样才能让初中生把记叙文写具体、写生动呢?我多年的体会和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即:在写人、物时抓住人、物特征,写事抓事件要素的感动点的基础上(简言之,就是在该要详细写的地方)力争做到三个“尽可能”。一是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展开想象去描绘。也就是在写同一写作对象时,尽可能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从多种角度展开想象去描绘。写人时,还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二是尽可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三是尽可能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其次是用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的文章为例,用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讨论并修改,进行写具体写生动的训练,以便理解和掌握。最后,是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去不断实践,不断掌握,不断提高写具体写生动的水平。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比较具体,比较生动了。
如一学生作文《我和我的伙伴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指导后,该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作文就比较具体、生动了。在写捉泥鳅时写到:“池塘干得像个大锅底,很多泥鳅就往‘锅底’里拥挤。伙伴们哪里去顾及淤泥染身,只顾你一捧,我一捧,你追过去,我逐过来,既像是在和泥鳅们嬉戏,又像是在进行捉泥鳅比赛了!再狡猾的泥鳅也逃不脱他们的手心。不一会儿,我们就捧了一大盆。”写游泳时“我”潜水的时间长,把小伙伴吓哭时写到:“我想,这是多么可爱的伙伴啊,见我潜水后几分钟无踪无影,以为我‘光荣’时,又是那样的担心与无助。如果我真有个三长两短,他们会多么的伤心啊!”不难看出,按照上述方法修改后的作文,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还深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心理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抓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下巴一翘”,使我因此而首先发起进攻并击倒对方。这样写就比前一次具体,比前一次生动了。
如果上述事例不足以证明,那么,让我们看看名家的做法吧:朱自清先生的名文《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些优美的句子,就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就展开了想象从多角度描绘,就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得具体,写得非常生动!茹志鹃女士的《百合花》(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写通讯员肩膀处的衣服在门钩上挂了一个破洞,这一细节,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为深刻地表达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感情(不是爱情,胜似爱情;不是亲情,而是老百姓对军人的军民鱼水情)作了铺垫。使文章具体、生动、感人。名家如此,我们何妨不多多借鉴呢?
当然,并不是对每一写作对象都一定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并不一定都要用上修辞手法,并不一定都要进行细节描写。但是,只要我们让学生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展开想象从多角度去描绘,尽可能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尽可能抓住一两处细节描写,就可能把记叙文写具体,写生动了。
张宗友,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