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文当作语文教学的终点,不重视语文活动和语文运用,结果学生的知识面窄,语文能力低下。大语文的阅读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新概念的大语文阅读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要立足课堂,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个“大”的根本就是“开放”。
一.以读引读,把课文上“大’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70%得之课外阅读。”可见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及喜好的图书,通过阅读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配套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学的园地,是学生阅读能力得到锻炼的园地。
1、开设阅读课
改变过去单一的“精读细讲”的阅读教学模式,增设开放式的“不讲、多读、多悟”的阅读课,每周集中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门阅读。从课程改革入手,实现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的精简;而“大作功夫”就是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课的开设,我们深刻地体验了教育专家全国特级教师黄玉峰关于阅读课的“放羊理论”——让羊在水草丰美的草地上吃草,有什么不好呢?
2、建立一个阅读积累体系,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第181页。)制定合宜的目标,设计必要的“先行组织者”是十分必要的。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清晰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3、编辑系列美文集
老师与学生共同寻找美文编辑成册,每个月出版一期,分门别类,有专门用于积累优美语言的,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悟的,有集写作借鉴和阅读训练功能于一身的。这些美文,弥补了泛读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体悟。这样,以课堂的读引申到课外的大量阅读,不断地给学生的知识仓库补充资源,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和提高。
二.以读引写,把课文上“活”
常言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句话道出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追求大语文阅读的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了作者文字中的情感内涵的冲击,最能引起共鸣。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在学生体验最深的地方进行习作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反过来又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章。
在学习《石缝间的生命》后,我适时布置学生作文:提醒他们留心观察校园里、路途边或郊区野外有哪些小草、树木与“石缝间的生命”相类似的?鼓励他们将对倔强生命的所有敬畏和礼赞倾注于笔端。学完了《周庄水韵》和《巴东三峡》后,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结合本地风景特点,放胆写一篇游记的文章。这种以读引写的方式,大多适宜小篇幅的训练,贵精而不贵长。
受郭思乐教授的“抛秧的启示”的启发,我决定尝试把作文训练开辟成一块实验田,也尝试抛秧的快乐。针对学生对作文“怕、懒、厌”的心理,我决定以课外随笔为入口。开学第一节课,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好的笔记本,取名为“我的随笔”。所记内容不限,每篇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只要字体端正,笔迹清晰,思想健康,情趣高尚。在这种放养式的作文里,学生获得了自由,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体验。他们可以在他们生活的感动处,在他们有话想说的时候进行写作。这些真正从他们眼中看到、从他们耳中听到,笔下流出的文字,是他们心灵最真挚的流露。
朱锦标,教师,现居广东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