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676

[ 毛伟东 文选 ]   

“举三反一”法作文教学

◇ 毛伟东

   作文教学中的“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如何有效应用这种方法呢?请看下面的外貌描写教学案例。
   一.案例描述
   师: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态、姿态等进行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进行外貌描写呢?请同学们阅读《一面》中关于鲁迅外貌描写的句子(出示课件)——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隶体一字的胡须;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左手捏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穿着牙黄羽纱长衫。
   生:阅读。
   师:这段文字就是外貌描写。它具体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脸、胡须、头发、长衫。作者之所以描写这些内容,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些方面与众不同。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先生从骨子里透出的顽强精神,黄白的面孔则是他为人民呕心沥血的表现。
   师:请同学们再阅读老师写的下水文(出示课件)——
   王老师眉毛像倒“v”,眼睛像三角形,鼻子像老鹰的嘴,胡须像隶体“一”字,耳朵像扇子。身材高大,脊背宽阔,走起路来要我们跑步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不是朴素,而是赶时髦。
   师: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也就是说要写甲人物与乙人物的不同之处。这段文字具体地描写了王老师的哪些特征?
   生:这段文字写了王老师的眉毛、眼睛、鼻子、胡须、耳朵。他的长相真是很特别,看起来很丑陋。
   生:这段文字还写了王老师高大魁梧的身材特征,写了王老师衣服的特点。王老师穿衣服还很讲究的。
   生:一读这段文字,就知道描写的是我们的数学老师,王老师的长相很像漫画,丑了点,但很有趣。
   师:这段文字对王老师的外貌特征作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同学们一读就知道写的是教我们数学的王老师,说明这段文字写得很真实。描写人物外貌,既可以全面描写,也可以选出最有特色的一两处进行描写,请看《优秀作文集》中的一段描写(出示课件)——
   李老师的头发很特别:正面看,头发又黑又厚,显得年轻精神。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后脑勺光秃秃的,几根长发怎么也遮盖不住微红的头皮。我们曾偷着议论,正看老师像叔叔,背看老师像爷爷。
   生:这是写我们英语老师的。
   生:这段文字中,只写了李老师的头发,没有写眼睛、鼻子、嘴巴和衣服等。
   生:因为老师的头发最特别,最有趣,所以只写头发。
   生:老师刚才讲了,描写的时候,可以把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进行全面描写,也可以只写一两处。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读懂了。下面就请同学们选定一个很熟悉的人物,进行一番外貌描写吧。
   生:动笔写作。
   生:老师的额头上有五道皱纹,他笑起来,皱纹像起伏的波浪,更像跳动的五线谱。老师的个儿不高,有160公分吧。老师瘦瘦的,我背过他,大概有90斤。
   师:你的描写充满情趣,你写了老师的皱纹,写了老师的身高与体重。老师的皱纹在你的眼里是美丽的波浪和欢快的五线谱。你背过老师,看来你和老师很亲切。
   生:浓眉毛
   大眼睛
   山鼻子
   猴嘴巴
   我们的老师少头发
   师:呀!你竟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描写老师的外貌。这种儿歌形式真是很有创意。
   二.案例评析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举三”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借鉴的范例,“反一”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机会。教学中,举课文为例,充分发挥了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举教师的下水文,提高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融洽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平等理念,营造了和谐氛围,为学生更有效的作文搭建了桥梁。举学生的课外读物为例,整合了教学资源。学生通过三个范例的比较阅读,既感悟到了外貌描写的一些技法,又产生了写作的情趣,更激发了写作的灵感,所以,当老师提出动笔描写时,“反一”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方法,真正实现了《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
  
   毛伟东,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举三反一”法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