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学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大家很清楚素芭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请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过的像这样以主人公为标题的小说?
生: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
生:托马斯·哈代的《苔丝》、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生:还有我们刚学过的小说《桥边的老人》、《丹柯》、《娜塔沙》。
师:《丹柯》《娜塔沙》是吗?
生:《丹柯》是编者加的,小说原名是《伊则吉尔老婆子》;《娜塔沙》也是编者加的,小说原名是《战争与和平》。
师:很明显,这些写人物的小说,它们得写这个人物。我们读小说应该领会作者写出了怎样的人,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小说是如何写人物的。就《素芭》来说,它是写素芭哪方面的小说?(出示幻灯片:这是一篇关于素芭的小说)
生:经历。
生:遭遇。
师:小说是写了素芭的经历,但我们只需要从行文重心的角度就可以判断小说主要在展示素芭的——?
生:命运。
生:心灵。
师:可以说,这是一篇关于素芭命运的小说,更是关于素芭心灵的小说。
师:读了小说之后你们被素芭的心灵打动了吗?被素芭心灵的哪一面打动了呢?
生:我被素芭心灵的纯净打动。
师:小说是如何写素芭心灵的纯净的?
生:素芭是哑女,可是在素芭长长的睫毛下掩藏着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她的心灵就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她是孤寂的,没有人理解她。她的惆怅、委屈、痛楚无法向人倾诉。可是她的眼睛澄明了一切。她是超乎这个世界而活着。在她独有的天地间,有大自然最朴素的言语,动物们最真挚的情谊。她是大自然静谧的娇儿,她比自然更沉静。她在与这些爱怜的“伙伴们”以及这片眷念的土地分离的时刻,她多想用双臂紧紧地抱着他们,谁也别想拆散她们,但她还是摆脱不了那悲惨的命运,她只能用汹涌的泪水诉说无尽的悲痛。这个让我震撼的晶莹剔透的心灵就这样蒙上了厚厚的悲凉。(掌声)
师:谢谢你精彩的表达。你很认真地读了小说。你读出了素芭那颗孤寂却又晶莹剔透的心灵,你被素芭那颗孤寂却又晶莹剔透的心灵所撼动。(板书:纯净)
作者写这颗纯净的心灵主要是通过素芭眼睛来表现的。你们能把课文中对素芭眼睛的描写的句子再读读吗?从这双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出素芭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热情、渴望、忧郁与伤感。
师:从描写的角度讲,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正面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抓住眼睛来写呢?
生:因为她眼睛很美。
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直接表现人物心灵的首选描写对象。
师:还有被素芭心灵打动的吗?
生:我被素芭心灵的善良所打动。素芭可以说是一位比大自然还要宁静、还要沉默的纯真姑娘。她静静地向自然吐露自己无言的心伤。当一切心绪浪潮渐渐退去时,她在沉睡的大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芬芳。她虽有忠实的朋友——牛、羊、猫,但她内心还是充满渴望,渴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她。也许只有那些跟她一样被遗弃的人与物才能真正听懂她的话。她真心地对待她的“朋友”,并与它们建立起纯真的感情。他们之间相互依恋、相互安慰、相互体贴。她总是独享那份宁静,不受干扰。但是在那种看似平静的享受中却隐隐泛着伤痛。一种沉淀在她那双黑眼睛里的忧伤,似淡非淡,在我们内心也升腾起一种悲凉。(掌声)
师:阅读感受谈得很真诚。经过大家的解读,素芭的心灵世界更加丰满起来了。(板书:善良)还有吗?
生:素芭的心灵是美丽的。我喜欢素芭。上天赐予她不幸,她却对周围一切付出真心。她打心底希望自己可以帮帮帕勒达帕,彼此泛起了一丝爱意。帕勒达帕是唯一愿意与素芭说话的男孩,他们之间拥有如同蓝天般清澈的感情。然而,上天连这也无情地从素芭手中夺走。她的命运被父母操控,素芭无辜地被卷入父母所设下的生活圈套中。她最终只能让泪水沿着那双映着心灵伤痕的黑眸从春流到冬。素芭让我心生怜悯,她的遭遇处境不免会勾起我内心深处脆弱的地方。我很喜欢她那静静地伫立在自然里的感觉。
师:很好。你发现了素芭心灵的美丽。(板书:美丽)
师:素芭心灵的善良、美丽。作者主要写了她同大自然的同一感受和她与动物的亲密关系等,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人物内心的?
生:这是侧面烘托。
师:作者可以换其他表现方式来写她心理的美丽和善良吗?
生:可以,但这最妥帖。素芭是个哑女,因此绝对不可以采用语言描写。但素芭的心理描写更应该突破常人的心理活动。她与自然的交流,她与动物的交流不同一般。作者站在哑巴姑娘这个立场和处境去写,尊重人物,体贴人物。这就是课本知识里讲到的“贴着人物写”。(板书:贴着人物写)
师:你讲得很到位。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被小说打动,主要是素芭的遭遇让我同情。素芭的父亲给她取名为“素芭茜妮”,这是多美的名字啊,就如同她心地一样的美丽。她善良得让上帝都眼红、嫉妒,以致成为哑女。她善良地与她的“伙伴”相处,却最终还是不能被他们留住。她远嫁到加尔各答,却被抛弃。
生:她没有被抛弃。她的丈夫成为了她“心灵的探索者”。“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素芭自始就是一位善良的姑娘,她没有欺骗任何人的意思。我宁愿相信她的丈夫“这次”用“心”去察听,重新“相”她,重新走进“她的心灵”,走进这位“会说话的姑娘”,也不愿意这么善良的姑娘被抛弃。
师:看得出来你也是位极其善良的姑娘。小说的结尾比较模糊地交代了人物命运。“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如果这就是说她的丈夫娶了另外一位姑娘,素芭命运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按刚才这位同学理解也未尝不可,这或许给人们看到一点希望的影子,刚才不是有人还说,毕竟好人多嘛。
师:如何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呢?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深入研讨文本之外,还有以前经常采用的一种理解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一要联系小说反映的社会背景,二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如果从艺术构造的角度来判断小说,你觉得哪种结局更好些呢?
生:这篇小说反映的应该是二十世纪初的印度社会现实,作者意图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所以,我以为应该是素芭的丈夫另娶了一位。文章前面写到的是“仔细地查看”,这次是“仔细的察听”,应该不是同一个对象。
师:好。你能从文本出发分析人物命运,这点值得大家学习。
生:从泰戈尔的创作风格讲,他是比较喜欢在小说中形成大的反差,极力表现素芭的悲惨遭遇应是理所当然的。
师:我比较同意这种看法,当然可以有不同意见。但必须言之有据。
师:素芭的心灵是善良、纯真与美丽的。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说“心灵形成人的高贵。”素芭除了善良,美丽,纯真外素芭的心灵世界还有哪些特点呢?
生:素芭的心灵是细腻的,敏锐的。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一起朗读好吗?(生朗读)素芭的语言是丰富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与其说是素芭语言丰富倒不如说是她心灵丰富,是她细腻的心灵感触到的奇妙的外部语言世界。许许多多人有眼睛看不见美景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声音,这不是外部世界缺少美丽风景和美妙音乐,而是他们没有能感受外部美妙世界的灵动心灵。在许多人眼里,物质世界是死的,而在素芭眼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充满活力和生机。大自然给了素芭极大的心灵安慰,这主要是因为她有一颗细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