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后,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却还屡见不鲜:一边是语文老师绞尽脑汁备课,费劲心思制作精美课件,语文课堂花样翻新,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蓬勃气势;另一边是学生热热闹闹地上了一节课,却收效甚微,既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也没有因此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没有促进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种“高耗低效”的尴尬,是与新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忽视文本的现状,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文本,准确到位解读文本,充分发挥文本效益,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准确到位解读文本,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对文本研读理解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醒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课堂教学不要打水漂”。她还谦虚地说自己在钻研教材上,“且不说深与浅,就是‘准’也十分困难。”崔峦老师指出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倾向。这说明,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准确到位解读文本,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在处理《小溪巴赫》一文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是作为一般读者对文本进行赏读,其后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视角来看这篇文章,最后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作者将人物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通感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学重点:理解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的特定涵义。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是如何将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教学设想:先深入文本,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文章的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对关键字词语句的把握,带领学生慢慢理解小溪之于巴赫及巴赫音乐的涵义,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再从单元学习的角度理解编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的途径主要是默读,讨论,朗读,细品。
二、充分发挥文本效益,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集中体现以汉语言文字展示人间真善美的艺术精品,内容有美的感召力,而语言一定是千锤百炼后的精粹。既然文本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它就承载着多方面功能,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就要把它当作资源——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先要从文本入手,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师生实际,充分发挥文本效益,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关注语言的训练与感悟、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写作的体会、对学生文学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例如笔者在设计《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的教学时就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首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的语句,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和品味语言文字,学习文中多种写作手法及修辞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且领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理解美的内涵。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三、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文本的学习其实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于纸表,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而确定阅读方式:
(一)反复诵读,读通文本
文本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阅读教学也同样应当从语言切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是自古以来学习汉语的捷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渴望按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去读,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准确把握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通过诵读可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趣味。如,《想北平》是一篇感情真挚而浓郁的文章,但对于文中“想”之所在,不能只停留在贴标签似的分析上,而应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找出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和直抒胸臆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
(二)品味语言,读透文本
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灵升华的产物,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品味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会文本的魅力,其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段话对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很有启发:
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要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多下功夫,主要由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妙处”。老师当然也可以引导,可以要求学生从重点词语的推敲、精彩语句的揣摩、写作技巧的欣赏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指出来,但不应向学生作硬性规定,最好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方式进行。
其次,是指点要精要,要适度。在课堂上,常看到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过头了,或是抓住课文片言只语深挖微言大义,或是让学生由一两句话生发开去大发议论,这种过度阐释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往往作用甚微。不妨把语言品味与朗读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精到点评中、在自己的反复诵读中,去感受、体悟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去比较、琢磨用词的正误优劣、句式的长短整散,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因为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如《沁园春·雪》,如《再别康桥》,或气势磅礴,或浅吟低唱,均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解读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最终促进知、情、意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与恰当的指导,示范和评点。还可以通过增减、替换等方法,使学生在比较品析中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比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一句,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把“执”改为“握、拉、牵、捏”等动词,表现力有何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词人内心的情感。
最后,要“经常这样做”。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必要的、常规的环节,使学生养成爱琢磨的读书习惯。通过语言品味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发挥想象,读活文本
不少文本隐匿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创造性的超越文本的阅读,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最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不同对象的阅读主体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义上是不同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鲁迅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此而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孔乙己结局到底怎样呢?死了没有?怎么死的呢?”再如,执教《项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候,她会怎么想?这些“空白”有待学生去发现,去填补,去阐释。西方神学解释家H·奥特认为,这种空白的理解和填充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性的东西。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驱遣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去发现,去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学生因“读透”文本而融入文本,他们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又能走出文本,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并能进行拓展性的学习,使自己的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语文特点、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文本效益,准确到位解读文本,选择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中相关信息的沟通与联系,着力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进入文本语境,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着力于文本语言的品味,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作者通联:甘肃兰州皋兰县忠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