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5期 ID: 136599

[ 姚芳 文选 ]   

用陌生的眼光来审视世界

◇ 姚芳

  调动你的体验,发挥你的想象,以下体验你一定不会陌生!唐代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书》中的“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请看,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把你带入一个自然和谐的世界,那里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一切也许是人们视而不见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给了你不曾有过的关于愁绪的新鲜体验;北宋的王禹偁的“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这些新奇的语句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视野,在作者眼里,如此之多的事物竟然诗意地关联在一起,这种体验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是难寻踪迹的。
  叶燮提出:“若夫诗,古人作之,我亦作之,自我作诗而非述诗也。故凡有诗谓之新诗。……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石涛亦有精彩之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由此可见,艺术有一种使人“兴”的超越功能。诗人、作家、戏剧家、雕塑家、音乐家等等,都是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把欣赏者引入一个新的世界,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来审视一个陌生的世界。
  由此可见,艺术形式的创新决非只是花样翻新,而是打碎我们日常经验的遮蔽性,还欣赏者一副新鲜的儿童眼光。儿童眼光就是一种陌生的眼光,用陌生的眼光去看世界,发现世界的美丽与惊人。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我们能用自己那陌生的眼光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如果要想给自己增添乐趣,使上课不再是无聊的劳役,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当自觉地把自己引导到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和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育工作产生兴趣。只有研究和分析,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内容、新特征、新细节,才能感受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在我的语文课上,就曾经有过这种瞬间感受带来的快乐体验。
  一次倒翻墨水的意外,催生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欲望。于是,笔者充分利用这突发事件,请其他三位坐在墨水倒翻着前后的同学,讲关于这个墨水打翻的同一内容。有的还原场景,有的摹写心理,有的甚至展开奇思妙想,创作出一幕生动的舞台剧!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同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一种美妙享受。生活正是有了这份不同才显得更加多彩。学习别人的长处,欣赏相互之间的差异,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加一点陶诗旻的阳光,添一点杨森良的博学,多一点章雯迪的幽默……让不同的色彩交织,画出斑斓的图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让学生的文章思想活跃,细心观察生活是最好的途径。只有不断地关注身边的小事,方能向清渠中不断加入活水,使心灵保持灵敏,才思保持敏捷,亦因如此,学生的才智就会在字里行间汩汩流淌。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养成动笔墨的习惯,及时捕捉并记录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从关注生活到写作,既有蛹虫化碟的痛苦,更有新鸟破壳的喜悦。
  如果我们真正把听说读写作为一项语文能力培养,我们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只要学生们对这一意外的墨水打翻事件的主题及对同学的讲话内容的评判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学得更活跃,学得更积极,学得更有效,迸发出了更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更加直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其实,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如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孩子真实的理解与体验遮挡在心灵之外,变成蒙蔽孩子心灵的帷幕,逐渐导致人的心灵和生活的荒漠化,人就不能被称为一个“整体的人”,他将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因此,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创新的的天地。教师生活会因研究而不断丰富起来,教育的幸福因创造而获得意义。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深刻。只有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让研究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新鲜、有趣,才不会是“重复每天不变的旋律”,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最优化。
  诗意的生存就是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我们自己,倾听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审美的观念引入生活,就是提升我们自己,以美学的思维来缔造我们自己的生活,发挥我们自己的艺术潜能吧!
  总之,诗意的生存是未完成的,是开放的,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它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也不是原理命题,而是你的亲历实践,你的美学智慧!
  [作者通联:浙江德清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