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的根基,尤其对于言语功能较强的语文来说。当我们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背景下讨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如同打一场世界杯,要赢球,又想呈现给观众一场华彩的比赛。追求功利还是渴望华彩,相信看过2010年世界杯的朋友对此深有感触。事实证明,西班牙夺冠昭示了现代足球的无穷魅力——获得功利,同样精彩。因为他们是一个球队踢球,而不是一个个球星踢球。在教学中,全体学生就是一个球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犹如“球星”。在实际教学中光有“球星”而不强调“球队”的整体性是不能形成好的阅读氛围的。教师则是一位教练,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阅读方法的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质决定了文本阅读目的的双重性:既要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做题经验,从而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同时还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人格的提升。这是要求鱼和熊掌二者兼得。考试说明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因此有人抨击考试阅读的检测干扰了正常的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阅读也就逐渐模式化。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又如何指导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
首先,教师要对“瓶颈”中的两个概念三个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两个概念就是“阅读教学”和“教学阅读”。“阅读教学”是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它是一个由多个因素构成的教学流程;“教学阅读”是为了实施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它是师生共同对一个文本的阅读,“教学阅读”只是对课堂文本的关注。高中生的阅读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由阅读、教学阅读和考试阅读。“教学阅读”是三者中的主体和中介。为阅读而实施的教学是高中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主阵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序行为,在这一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当学生具备此种能力时,便会在“考试阅读”中发挥作用。这种能力的发挥其实是一种转化,即将此种能力转化为一种做题的应试能力,在这里,“考试阅读”便从属于“教学阅读”。在二者转化的背后它们又具有相同的指示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由阅读是学生不带有任何“目的”的个性化阅读,也是高中生阅读的一个重要板块,是教学阅读的拓展。
学生在阅读中(包括教学阅读和自由阅读)往往表现出这样一个特征: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深入,文本一长便心里浮躁,对作品主题片面理解甚至予以排斥。这既与他们阅读习惯的欠缺有关,又是他们阅读心理的浅薄化淡漠化的直接反应。现在的学生喜欢读的是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特定的年龄阶段使他们充满叛逆,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对于《远方》《前方》这样的哲理文章,有的学生读完之后不知文本写的是什么。读到《月牙儿》时,学生在揶揄人物的嬉笑中暴露了情感的淡薄。那么此时的教师必须准确定位,既要给学生定位又要给作品定位:教师能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阅读差异,同时又能根据作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来打动学生。教师唯有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块阵地,才能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尝试作如下总结:
一、初读文本,情感酝酿
当学生初次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要仔细全面地观察学生的阅读过程,重点注意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集中度,阅读用时的多少,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态度变化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第一印象是最真实的。学生的阅读取向参差不齐,对文本赞毁不一,只有教师掌握大多数学生与个别学生的阅读取向时,才有利于问题的设置,把握课堂的生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初读感悟意识有利于自由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如果对课本中一位人物、一个事件有所感触,当他遇到一篇类似的文章时,就会走进文本。有的学生之所以课外不看纯文学,是因为他在课内根本没看懂文章写的是什么。
二、问题激发,情感培育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对一篇文章看得不是很懂,点拨后会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形成这样的局面也许就是因为对一句话、一段情节的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其中有效的问题设置,化繁为简的阅读提示就是解决的好办法。如,鲁迅的《祝福》是一篇经典文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走进鲁迅是很困难的事,更不用说读懂鲁迅了。在学这篇文章时,笔者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扩展语句:()讲述了一个关于( )的故事。学生的答案分别是鲁迅、作者、“我”,女人、农村妇女、祥林嫂。答案之间是否有差距?哪一个更确切?在此基础上在探讨“我”是如何讲述的,祥林嫂有哪些故事让你难忘或者感动。通过问题激发,首先让学生走进了情节,在感触中体味文章的深意。所以说,悬念的解决及解决后的喜悦,能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层层分析、环环相扣的阅读。有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内没能走进文本,是因为他不知道纯文学也能触动心灵的琴弦。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无论是平时的自由阅读,还是课堂上的教学阅读,都有一定的阅读目的。具体说来,教学阅读侧重于微观的能力提升,自由阅读则更关注宏观的人格培养。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观念上不能把二者割裂同时又不能把二者合二为一,阅读教学就是让教师利用文本的阅读组织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能力的提高不等于人格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培养不单单是靠教学阅读获得的。但教学阅读需要指向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甚至人的终极。在阅读中让学生收获生活、洗涤心灵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因此适时的拓展能使学生收获文本以外的感动。学了《祝福》以后,让学生阅读台湾作品《人,又少了一个》,从而把握精神对于人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之所以课外爱读书,是因为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精神追求。
阅读教学,在功利的转身之后,同样渴望华彩篇章的降临。
[作者通联:山东巨野实验中学大成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