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5期 ID: 136602

  

虚笔不虚 美在自然

◇ 董辉 饶倩

  老舍先生的语言清新纯净、优美空灵,如清水芙蓉,无铅华粉饰,却能清沁肺腑,得无穷妙境。如此佳境,得益于他善用虚笔。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巧用设想与想象,化实为虚,营造美妙意境的例子。比如: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偌大一个济南城,在那充满温情的双眸注视下,就这样浓缩成一个乖巧恬适的婴儿。试想,要用多少柔情才能化解那些灰瓦砖墙?如此设想,化实为虚,更透出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爱意。这样一个充满温情暖意的境界,怎能不让读者也沉醉其中不愿醒来呢?
  再如文章的结尾: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济南城此时又被作者浓缩成一块蓝水晶。透过这块蓝水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明水净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个树影婆娑的世界。这里有纯净的气息、跳动的色彩、朦胧的美感,这是作者浓缩在心的一个令人迷醉的世界。老舍的心就犹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滤去了一切繁芜尘杂,只留下对济南冬天的深情赞美。这样一个澄澈清明的世界,犹如书桌上珍贵无比的小摆件,让人爱不释手。
  尤其妙绝的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作者描绘雪后秀美的山景,由山上矮松顶上的白花写到山尖给蓝天镶上的银边,再到山坡上斑斓的雪景,由点到线到面,境界渐开,有形有色。更为奇妙的是,“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在作者欣赏且近乎痴迷的注视下这件带水纹的花衣似乎在流动。那种灵动之美,似乎被风轻拂的衣角不断挑动着读者的想象,其间含义无穷的言外之意不断冲击着读者的审美想象。在这种想象之中,山坡飘动起来了,这种恍惚的错觉,全是那“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功劳,流动感渐次强烈,花衣轻轻拂起,柔美的弧度似乎可以拂扫面颊,给你一点希冀,一些渴望,让你在对山的肌肤的想象中实现最佳的审美酿造,并且自失其中,被自己的佳酿所迷醉。有什么能比想象更美呢?
  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笔手法的魅力所在。
  老舍先生说:“叙述不怕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致处,要显出才华;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有自己的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
  冯有源有感于贾平凹的创作方法时也说:“……往日的文章单薄、干瘦、不丰腴,是因为行文时,叙述多于描绘,或者很少描绘,纯为叙述;叙述时,笔又未能放开;太拘谨,就少想象,少联想;少想象和联想,往往就是一处一个桃子,摘了就走。殊不知停下多看看,多想想,多写写,还有更多更大更红的桃子,还有更多更绿更美的桃叶,桃叶上也可能有虫子、鸟儿、蜜蜂、蝴蝶……这其中又有多少情趣和文章可做。”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也不妨试试用想象为自己的文字插上翅膀,用虚笔描绘出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时你一定会感叹:“虚笔”真的不“虚”!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