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文学教学)因其在达成学生“三维”学习目标中有重要价值,向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历来为语文教育家所重视和呼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使得文学教育也极端功利化。为此,本年度有人呐喊,但声音显得有些无力。
文学教育属于文学教学的上位概念。2010年,人们对文学教育现状感到忧虑并提出改革。姜金龙认为,当前文学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表现为理念的危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由于受考试指挥棒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今天的中小学文学教育,工具理性已经全面取代了价值理性,审美教育也被科学认知所取代。作者呼唤重建文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无拘无束的联想和想象力,远离功利化的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4期)秦海霞提出,要改革当前中小学文学教育,首先应该将文学教育当成整个语文教育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专门研究其规律性,实行分科教学,使文学课有明确而完善的目标,设计有序的知识和训练体系。(《中小学文学教育改革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张征主张中学文学教育的实施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激发兴趣去简单化,作者介绍立体化,文学形象解读全面化,文学情感体验情境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实验文学教育的策略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唐冲撰文要重视当代文学教育,探究当代文学教学法。(《试论中学当代文学的教育》,《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4期)
更多研究者在探讨文学教学实践性问题,以供其他实践者分享。胡根林从心理学家皮亚杰那里得到启发,建构起文学知识的形态分类:感知、理解、分析、评价。他认为,“文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四种文学知识形态的转换过程”。(《文学知识形态转换模型简说》,《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年第5期)吴兴国从接受美学原理出发,指出课堂上有四种文本:作者文本、课本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文学教学只有生成以上四种文本并让不同文本之间互相交流碰撞,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理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养。(《接受美学理论下的文学课新视野》,《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期)吴微提出文学教育的中小学衔接问题,他说文学教育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第二层为素养提高和情怀培育。前者应在小学和中学完成,后者则主要得力于大学的培养。因此,中学与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分工明确,各逞所能。中学应着重兴趣技能之工具性,大学应着力素养情怀之人文性。(《文学教育:中学与大学该怎样递进》,《学语文》,2010年第6期)
具体到各文体文学,跟往年一样,小说教学每年都是最受关注的,因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李海林认为,小说教学,不仅要教“故事”,更要教“叙述”。教“故事”,具体内容包括:情节教学、人物教学、环境教学。教“叙述”,具体内容包括叙述者和叙述方式。教学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重点是“故事”,其教学模式是:情节梳理、环境分析、通过情节梳理和环境分析掌握人物性格、综合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性格、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教学现代小说的重点是“叙述”,其教学模式是:反思读者(学生)的阅读感受、由读者的阅读感受导向对叙述方式的认识、由叙述方式导向对叙述者的认定、由叙述者导向对作者的体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路》,《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北京李卫东针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提供了小说教学的下列核心知识概念:虚构艺术真实审美价值、情节突转反转延宕、人物、环境、细节、语言、陌生化表达、主题、叙述者、隐含作者、可靠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象征、反讽,互文性;针对这些核心知识概念,作者还提出相应的呈现特定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今天怎样教小说——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6期B)王有亮强调,对小说文本的解读,除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分析之外,叙事学解读必不可少;而叙事学分析,除了从叙述事、视角、人物话语模式方面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从叙述接受者、叙述时间(时序、时限、叙述频率)和叙述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浅谈叙事学与小说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0期B)毋小利认为,目前小说教学面临的一个急迫的、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学校语文知识中的小说知识进行除故纳新,将其中用处不大、肤浅笼统甚至错误的内容及时剔除出去,将学术界相关的新鲜的研究成果及时吸纳进来。为此,作者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细节、叙事六个方面展开小说知识探索,他认为这些知识都应该除故纳新。(《小说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小说有效教学实现的瓶颈》,《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5期)另外,高常峰倡导小说“话题教学”,他认为,与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方法相比,“话题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提高文学鉴赏力。(《谈小说教学的“话题教学”》,《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我们注意到,上述研究者共同关注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小说“叙述学”知识及其教学。这说明,小说知识教学已经悄悄开始踏上其吐故纳新的旅程。但愿课程教材改革层面能及时跟上。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部分属于散文,因而,散文教学为大家所重视和重点研讨。李海林总结散文教学的两种基本模式:如果作者的思想情感十分复杂,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思想情感的认知和体验上;如果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十分复杂,但表达十分曲折精致,教学重点就应放在对文本的细读,对语言方式、表达方式的细致分析与领会上。第一种情况,抓住作者来教,目的是走近作者;第二种情况,抓住文本来教,目的也是走近作者。(《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路》,《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王漫质疑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传统知识,提出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她提出散文相应的教学策略:散文贵在有“我”,因此教学时要抓住作者的独特感悟,切忌“贴标签”化的概括;散文发展日益重视“思想”“理性”“理趣”的趋势,要注意挖掘散文的“思想”,不要止于简单抒情;针对散文语言的特点,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语言品味,思想内涵的理想与语言的品味不宜割裂。(《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3期A)杨邦俊总结了不同类型散文的教学策略:叙事性散文教学,一要寻找线索、理清结构,二要联系背景、探究主旨;抒情性散文教学,一要感悟意境、体会情感,二要感受物态、察物体志;议论性散文教学,一要静观文本、默理文气,二要接通意脉、寻绎义理;写景类散文教学,一要品味语言、感怀物美,二要沉潜物境、体验审美。(《散文阅读教学“四径”》,《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年第10期)
关于诗歌教学和戏剧文学教学,本年度高水平的研究文章极少,李海林刊载于《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上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路》,大概算是相对有价值的成果之一。
儿童文学教育应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2010年度的相关研究大都流于皮毛。
前面已经提及,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和深化文学教育虽然重要,但难度很大。其原因,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说,是国人急功近利思想愈加明显;从教育体制说,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在全民为升学和分数而战的现实面前,文学教育因其超功利性而显得可有可无。但是,这话并非让人绝望。时代总是在进步,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也正在悄悄发生变革。多年前,笔者曾经做过“小说欣赏十八讲”的系列文,教给学生进行小说欣赏的18个切入点。鲁迅研究专家、语文教育家钱理群先生看后表示赞赏。他说,文学教育正是需要这一类的研究成果。其实,笔者的工作还并不到位,最理想的是像李海林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路》这一类文章,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广大语文教师真正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