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解决语文所有核心问题的钥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绝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充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好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多是一般化、模式化的大而全的教学,真正触及文学作品核心价值的教学很少见,如此教学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对文学作品进行“亮点”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文学作品的课程价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亮点?实行亮点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亮点,就是一篇文章的独特之点,就是一篇文章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地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而这些最能感染人、启迪人、影响人的地方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亮点。因此,亮点教学就是要运用一篇文章中最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最能够让读者过目不忘的地方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震撼和审美的熏陶作用,并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终生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亮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点都非常多,如果在教学时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气,将费时费力,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必须删繁就简,找到文本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点,这样教学才能做到以一当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例如,在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律诗的对仗、押韵、平仄、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炼字炼句等等知识,如果只教这些就不能突出文本的价值。这三首诗是公元759年杜甫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766—767年)时写下的诗歌。笔者通过认真比较,发现这三首诗歌有这样几个共同点: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都写于秋天(一、三两首直接写秋);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三首诗歌都写出了杜甫在漂泊时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很能表现杜甫晚年的情怀与精神。因此,我把“探究杜甫漂泊中的社稷情怀”作为教学亮点,真正凸显了文本的价值,只用一课时围绕亮点教学,就成功地完成了传统教学需要三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点”贯穿,牵动全文。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亮点,就能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文,把所需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亮点中来,丰富对文章亮点的解读。这样在教学中无论遇到什么意外,我们都不会偏离教学重点,并且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课堂中的教学生成进行恰当的取舍,甚至是延伸与拓展。例如,在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歌的时候,只要抓住一个“归”字,就抓住了文章的亮点。“归”字是本诗的诗眼,也是题眼,它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为此,我们以“归”字为核心连发四问“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来组织教学,就可以牵动全诗,解读好诗歌。诗人从何而归?从尘网、樊笼般的官场中而归。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诗人为何而归?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诗人归向何处?我们只要抓住诗歌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的描写,就可以看出诗人归向了恬静、幽雅而和谐的田园,表达了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归去如何?通过“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等字词的炼字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自由、安逸和喜悦的心情。通过一个“归”字,连发四问,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摒除肤浅,深刻透彻。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大都循规蹈矩、四平八稳,囿于前人的见解,缺少探索精神,不敢发人之所未发,不能突破认知的极限,因此对某些问题看得不深刻透彻,因而很多时候文章的分析显得肤浅而平庸。亮点教学却不同,它要求我们透过纷繁芜杂的肤浅的表象,看到文章非同一般的深刻。例如,在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时候,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了19世纪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对人民的压抑和束缚,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受害者,这种把主题附会到政治层面的解读方法有些片面,把文章原本深刻的主题简单化了。我们如果抓住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乱子”这句个性化的语言亮点来剖析,那么我们就能够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千万别出乱子”这句话,鲜明地折射出了别里科夫具有“强迫症”的精神患者心理。“强迫症”驱使他事事追求完美,如“漫画事件”“楼梯摔跤”这样的小事都会使他无法容忍,不可原谅;“强迫症”见出他敏感多疑,“连说话都怕别人偷听”;“强迫症”使他独断专制,禁止太太礼拜六打牌、禁止教士吃荤、禁止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等,这一切都反映出别里科夫内心的焦虑,他希望通过对别人言行的“强迫”来消除自身内心的焦虑。别里科夫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全人类的永恒焦虑。如果我们只从政治的角度把作品看成是一篇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问题小说,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推翻沙皇专制能解决人类所有的焦虑吗?不能!我认为小说深刻的主题是:任何时代人们都会有焦虑,人类的焦虑是永恒的!小说启示我们消除焦虑不能一味封闭自我,而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消除焦虑,迎接崭新的生活!我们只有抓住亮点,如此解读文本,才能摒除肤浅的解读,见到非同一般的深刻!
二、多角度发掘文学作品的亮点
文学作品的亮点多种多样,我们如何去发掘呢?我经过教学实践的体会,认为主要应该从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民族精神和人文心理等几个方面去发掘,下面一一进行阐释。
形象亮点。有些文学作品主要以塑造形象为中心,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对于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就要从形象上去发掘文本亮点,以形象独特的审美价值来感染和感动学生。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在进行亮点教学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通过巧妙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些叙述性的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例如,在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听过梁启超先生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亮点,即梁启超先生的性格魅力。我们通过对梁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睿智、朴实、潇洒、自信、谦逊而又自负的有学问、有文采、忧国忧民的梁任公先生的丰满形象,从而敬其学问、仰其文采、尚其精神,并对之产生无限的神往。抓此亮点,文章写人叙事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学要点均可迎刃而解。
文学作品的形象还包括事物形象。这些作品主要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如在教学《囚绿记》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亮点:“作者为什么对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作者‘囚绿’的举动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这个亮点就是有关常春藤这个事物形象的亮点,为此我们就要探究出“绿”的象征意义:绿是生命和希望,是光明与自由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象征。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因爱绿而“囚绿”,赋予了绿以时代的象征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渴望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立意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