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鉴赏中,实与虚是相对的。“实”,是诗歌中真实而具体的描绘,是诗歌中直接展现给读者的客观世界中的实情、实景、实事,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虚”,是诗歌中指虚拟的景、物、境,它是诗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虚实结合就是把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回忆、想象等结合起来。其中,虚与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根据我们的理解,诗歌里的虚与实可以做如下简要分析。
1、当前之境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已逝之景,就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事件。诗人把虚景写入诗歌,大多是要通过与当前的实境构成某种关系来共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诗人把往昔的繁华生活(虚写),与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实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表达了诗人梦醒后浓重的悲哀。
2、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境是虚
诗歌中,诗人常把设想的未来之境与当前之景进行对比或烘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写愁倍增其愁,写乐倍增其乐。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虚写,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这种写法也是对对方进行设想,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或反写法。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自己在过节之时一个人远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后两句是虚写,从对方入手,写了诗人想象自己的兄弟们现在也一定在想念并谈论着远在异乡的自己。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因而也更加动人。
4、客观之境为实,主观之景为虚
这里的“主观之景”特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阔大的景象。这种从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虚实结合能够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例如高适的《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一二句写诗人除夜在清冷的旅馆里独对孤灯,心境凄凉不能成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故乡的亲人思念飘流在外的“我”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是虚写。全诗虚实相生,把诗人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虚和实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表达了词人被贬的感慨。
虚和实有时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虚写为实写服务,进一步突出中心。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虚实结合往往以“虚”衬“实”,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例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二句“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是写实;三句中“想”字是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是写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并以此来表现“思家”。
总的说来,诗歌虚实结合艺术是指诗歌中既有实也有虚,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大大开拓诗中的意境,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表意更加丰富,从而突出诗歌中心,增强诗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