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5966

  

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 秦红梅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与日俱增,甚至在考试中与“基础知识”平分分值。所以,教学生学会作文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与专家交流访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及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作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共鸣,共同关注初中作文教学。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材本身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
  直率地说,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是不能用“科学、有序”来形容的。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都只是考虑到课文教学角度,没有较好地遵循作文教学的客观需求。
  2.对初中生追求快乐体验和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认识不够
  初中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使他们敢于冒险探索未知事物、未知领域,体验新奇感觉,获得快乐感受。“不安分”、“不听话”己成了教师、家长对他们的主要反映。初中生不能从教师、家长指派的活动中获取“引人注目”和“快乐”,他们就变成“坏学生”,不顾学校、课堂、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自寻快乐,制造焦点,期望得到他人的注意、羡慕和追随,以满足他们对快乐和尊重的心理需要。
  二.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先树立其写作信心,激发其写作兴趣,让他们渐渐喜欢写作。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才有创作的欲望。写作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创作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
  2.让学生享受成功
  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自卑心理与其没有尝到成功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不成功大多与教师有关。教师不能俯下身来看学生作文,过多求全责备,甚至以成人的眼光看学生作文,或谓其结构不巧妙,或谓其内容不丰富,或谓其立意不深刻,或谓其语言不老练,造成学生一蹶不振、敷衍了事、充满畏惧。让学生享受成功,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就整篇文章而言,某文也许问题不少,但教师可发现文章的某个段落、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使用不错,就应予以表扬,不能老给学生作文挑刺。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尽量多谈优点,个别学生的作文要放在其作文发展变化中看,要多看到他的进步,多激励,切不可当着同学的面批评,影响其作文心理。
  (二)加强指导,侧重训练
  1.抓住生活出发点,挖掘学生写作源泉
  生活是语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源。学生知道作文很重要,也想写好,可就是“没的写”,只要一写作文,脑袋就一片空白,即使写出来,也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病态种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分析认识。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紧紧抓住生活出发点,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眼看、耳听、心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视为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从而充分挖掘写作源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2.利用典范仿写,侧重创造性训练
  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大都是学生摹仿写作的好范文,在写人、记事、写景、抒情、说明、议论等方面各有所长。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将课文写作特点的点点滴滴化成学生写作肌体的有用细胞,使其受益无穷。课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线索和大量练笔机会,决不可失去。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在仿写训练的同时,侧重超越摹仿文本,培养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方向,并加以引导和启发。仿写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迅速提高。
  3.作文教学要由单纯的技能训练向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转化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鲜活的,有灵性的,有真情实感的,有青春气息的。纯技能技巧的训练,抽调了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搞文字上的排列组合,像窗花、纸花一样,感人的生命力没有了,虚话、假话、空话,不是发自肺腑的,从根本上违背了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本意。学生学写作,是学语言、学观察、学思考,是学认识生活、学审视美丑、学体验人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着力于学生作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