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5958

[ 王秀娟 文选 ]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 王秀娟

  在当今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谁也无法完全记住不断更新的知识,只有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才更有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诸多学习方式中,主动学习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著名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活动成了学生的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实效性呢?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要使学生对各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迷恋上它,教师就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生。如果教师讲课干巴巴的,脸上毫无丰富的表情,只求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肯定坐立不安、无精打采,盼望着下课。所以,教师必须采用种种灵活的形式,吸引学生。教无定法,教师授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上课。如老师教语文课,要把语文当成各科的工具来上,坚决不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方法来学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内、课外都不忘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渗透的活动有:小小朗诵赛、课前讲故事比赛、编字谜比赛、识字大王赛、课文表演赛、背诵古诗比赛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才能保护好学生身上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古人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小学生更喜欢多样的激励方式,如教师可以用“你回答得很棒,你真是老师的知音,你又得到一颗红五星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每次都会根据孩子的特点,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语言来激励每一个孩子,培养学生学习各科的兴趣,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生上课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更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要学会倾听。
  2、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所以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3、当堂掌握,弄清思路。知识的掌握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弄清思路,就是把老师上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式和过程理解清楚,目的是培养学生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他们特别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例如玩手、画画、想其他事情等。这样的教学,效率肯定很低,我们教师是绝对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是这样的状况,我每次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尽快地培养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于是我一直从倾听、合作这两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再生动或是学生有良好的天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习惯的培养是经过师生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的听课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时时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生为本”,在教学中牢记“以学定教、以练促学”来灵活地教学,通过指导学习方法,开展活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等多样化的措施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实效性就会逐步提高。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