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大地开启了它生机盎然的旅程,嗅着她春意萌萌的气息,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语文教育革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师作为教育革新的践行者,需发挥语文文本的人文性,让学生在美的情感、雅的趣味中学会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一.美从言中来
刘安海先生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构筑形象体系,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媒介。”[1]语文文本的诸多之美都是通过形象的语言体现的,让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言美于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将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其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在讲边塞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为了让学生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千古名句所蕴含的视觉形象,我先让学生在内心默读,细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使其脑中勾勒出简单的塞外风光图,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作比较,通过两种不同地域的景象对比增强学生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先让男生朗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重读落音于形容词上,语速稍缓,增添了几分粗犷、刚劲、苍凉,对比女生朗读“小桥流水人家”,读出两首诗里的画。在对两首诗景象分析后,让学生听课文范读时闭目遐思,身临其境,静静地感受边塞之美:在黄沙漫漫浩瀚无边的大漠中,一注白色的烽烟直入高空,波澜不惊的黄河横贯其间,圆圆的橘红色的落日低垂河面,静静地居于天际。接着,让学生配古琵琶曲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进入佳境的他们将美传达于声,语气、节奏、情感与意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言美于品
浓郁的茶香需浅斟而慢酌,语言也需细心咀嚼,潜心领悟。文学作品的品味实际是一个发现、理解、归纳的完整过程。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质朴的语言中渗透着真挚的父爱,我首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父亲的背影形象,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作者详细刻画的父亲爬月台买橘时的背影,着重品析几个关键动词:攀、缩、微倾,运用联想,勾勒出父亲买橘子的简单画面,在领悟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有位学生情溢于言:“我仿佛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拖着他那肥胖的身躯,双手攀着月台,用力地支撑着整个身体,双脚缩在空中的情形。从中读出一位高大的父亲,读出了深沉的父爱。”话音刚落,我对她的品读给予了鼓励和赞赏。当我将动词“攀”、“缩”换成“撑”、“蹬”后,学生在品味对比中更好地体会到了原词所具有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二.美于情中含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激起学生的共鸣。
(一)入情于境
李渔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2]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其置身于丰富、形象的氛围中,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讲授郦道元的《三峡》时,为了更好地导入本文,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峡的四幅图:清荣峻茂的春景,回清倒影的冬景,湍急浩大的夏水,林寒涧肃的秋景。当学生欣赏完后由画致情,言谈之间体会到三峡的美。我便顺势而导:“想不想随郦道元一起赏游三峡?”学生异口同声道:“想。”他们的热情被点燃,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情缘境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3]情缘境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让其进入特定的文本意境中,产生思维的共鸣、情感的迸射。
孙犁的《芦花荡》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区的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故事,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凄厉的环境描写,而是以芦花荡的旖旎风光烘托出人物美好的性格,充满着诗情画意。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的意境中,我让其边听录音边结合看过的抗日影片联想画面。当学生渐入境中时,我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此时的景致:“寂静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中探出脑袋,呆呆地望着这片苇塘,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晶莹明澈的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星星也闪烁不定,仿佛滴落水中。白天,在这美丽的苇塘周围,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鸟儿插翅难飞,可到了夜晚,敌人束手无策,此时能听到水鸟高歌的声音。芦苇狠狠地往上钻,直指天空,如同淀里的人民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在语言的感染中,学生似乎看到了敌人那恶狠而又愚笨的嘴脸,感受到了淀里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和乐观的战斗精神。
(三)情感面对面
“作者往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抓住那些最能负载浓烈情感的人、事、景、物,构筑出片段性的生活场景或画面,并予以突出的表现。这里,人与事、景与物都是为情而存在”。[4]《老王》这篇课文情溢于文,无论是老王对作者一家的善举,还是作者对老王的关爱,总让人感到温暖。我让学生饰演文中的人物形象,并带着四个问题去研读8至12段:老王临终前为何还要送作者鸡蛋香油?当时的样子?作者当时理解老王的做法吗?结尾的含义。我适时地点拨:“香油和鸡蛋是老王最珍贵的东西,他在走时接受了作者的钱,对一个将死的人来说,钱又有何用?他是不想让作者因欠人情而不安。作者当时未能真正理解他,所以产生愧怍。”学生在解读课文后,进入角色,人物形象丰满可感。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与老王和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倾入自己的情与意,激起心中爱的涟漪,由老王想到更多的弱者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帮助。文本的人文内涵及人道主义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刻的。
三.美因写法得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一)写法于生活而美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时刻让学生领悟深刻的道理,扑捉细节,以小见大,将语言的灵性运用到文字中来。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人的情感转移到花、鸟上,移情于物。红肥绿瘦、春夏秋冬、树木的枯荣、月的阴晴圆缺等构成了自然界的美观与艺术的美感,给人一种对比美、变化美。美寓于写法中,写法源于生活。
(二)写法于阅读而美
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课外读物,都具有内容广博,知识丰富,形式与内容统一,写作手法娴熟,运用灵活恰当的特点。《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学生随着作者游览步伐的移动,眼前的景致也随之不断变化。“伐竹取道,下见小石潭”,奇形异态的潭水、石渠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运用好“移步换景”的手法,学生就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行文架构。
(三)写法于练笔而美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得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析课文时,应为学生增加些作文术语,诸如烘托、渲染、对比等,让学生加以效仿,将写作知识转化为技能,养成写作习惯。每逢学生学完一种写法后,我会让他们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以此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在创造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漫步在语文的园林中,让学生在品味和朗读中感知、欣赏语言的魅力;在情境创设中,与文本、作者对话,迸射出思想的火花,激荡起情感的涟漪,得到精神的陶冶与艺术的感染;在阅读写作中探究美的内涵,提高书美的技巧,培养讴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用心灵去感知美,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双手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清)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