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6022

[ 李惠英 文选 ]   

刘兰芝形象浅议

◇ 李惠英

  年轻时看《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会由衷地觉得她是一个很强的女人。
  容颜美丽外表强。腰若流纨素,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精妙世无双。
  综合素质能力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三日就能断五匹。
  自尊自爱性格强。当她察觉婆婆对自己已很不满,已萌生休意,就干脆先发制人,争取主动:“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拜别婆婆前,不痛苦流涕,不示弱示悲,不蓬头垢面,精心梳洗打扮,不卑不亢,言行高雅得体,何其坚强!
  小家碧玉魅力强。她有足够的美丽和魅力让丈夫对“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的东家贤女秦罗敷毫不动心;让从小对寡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善良懦弱的焦仲卿能勇敢决绝的对母亲喊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心声。一个被休回家的女子竟有那么多门第煊赫的人家争着来说媒,这多么有力地证明了兰芝出众的美丽和强大的魅力。
  面对这样一个光芒四射的近乎完美的刘兰芝,实在为她的境遇和命运深感郁闷和不解。
  随着时光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再看刘兰芝,竟发现其实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她其实只是一个很弱势的女人。年轻时对她的看法终究是带着太多的现代社会的因素。她是那个遥远封建残酷的汉末建安年间的一个女子啊。我们对人物形象和命运的分析永远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结婚几年无子弱。从她和小姑话别时的“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里可以看出她嫁到焦家已有时日,但始终没有怀孕生子。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里,对兰芝来说,有孩子特别是有儿子是她在焦家生存下去的根基,没有生子的兰芝在焦母眼中哪怕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那也是没有用的,“大人故嫌迟”,恐怕绝不仅仅是嫌她织得慢,而更多的是嫌她生的慢,迟迟未见生的动静吧。《礼记·本命》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是封建社会高悬在女性头上的7把无形的残忍的杀人利剑。针对兰芝来说,她最起码已经触犯了两条:不顺父母,无子。不管我们怎样觉得兰芝已经小心翼翼,为焦家不分昼夜,无视健康的勤奋劳作,尊老爱幼,恪尽职守,忠贞不渝,几近完美,也不管兰芝怎样在婆婆面前如履薄冰,不管她怎样觉得自己“儿实无罪过’,但她命运和婚姻的主宰者和终结者——婆婆,还是愤怒地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诗中并未提及兰芝无子之事,但这个原因昭然若揭。儿子就是她的王牌,但她偏没有,她有其他再好的牌,也于事无补。无子嗣的兰芝犹如无根的浮萍,孤苦地漂流在焦家这个深海之中,无论她作何努力,结果都是注定的。也许她自请回家就是因为冰雪聪明的她已然明了自己的结局从而想为自己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吧。
  门户不当出身弱。从焦母对仲卿的话“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和兰芝自己的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里都可以看出两个家庭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尽管焦家后来破落了,但破落的“大家”依然有足够的资本傲视兰芝这个小家碧玉。焦母对兰芝的不满是多方面的。她对这个儿媳妇的家庭出身、家庭教养是很不满意的,充满了鄙视,无论小家碧玉的完美代言人兰芝怎样努力,在婆婆骨子里都是看不起她的。从焦母的话里我感觉到了一种冰冷而强大的阶级歧视。只是先前这种不满和不屑因为儿子对兰芝的满意和钟爱而被压到了心底而已,一旦有了导火索,对兰芝的所有不满便彻底被引爆。
  夫妻恩爱也是弱。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夫妻恩爱怎么也不可能成为兰芝的一个弱势吧,应该算是一个优势呢。可是只要看看《礼记》里的这句话,我们便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大凡丈夫离世早自己一人独立抚养儿子长大的寡母一般都会对儿子有极深的感情和控制欲,对她千辛万苦养育长大的儿子一般都会多少有一点恋子情结,这样的母亲看待儿媳妇和普通母亲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也许会把儿媳看成是入侵者和假想敌,会夺走她对儿子的控制权,会夺走或削弱儿子对她的爱,所以她对儿媳的感情是相当复杂和矛盾的。如果她看到儿子对儿媳依恋痴迷,她心里的不悦是可想而知的。可怜的兰芝,丈夫对她越好,夫妻越恩爱,她的命运便越凶险。这是年轻的兰芝和仲卿怎么也料不到、想不到的。
  性格刚强亦是弱。性格决定命运,在兰芝身上也有鲜明的验证。尽管她悲剧命运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忽视的是她的性格也是原因之一。兰芝外表美丽温柔,内心刚烈,性格刚强,自尊极强,能力很强,心气极高,个性极强,属于那种可以吃亏可以吃苦但不愿受气的女人。当她处在一个其实已经很弱势的境地里时,她刚强的应对方式加剧了她美丽生命的毁灭。当她感觉婆婆对她不满,意欲休她时,她并没有示弱,也没有妥协,没有服软,没有放下身段和自尊去为了她和仲卿的幸福做另一种努力,她请求自遣回家的行为在封建时代可以算是相当张扬个性、非常惊世骇俗的一种方式了,她的做法彻底地激怒了焦母,让她的婚姻再没有了其他的余地和可能。但其实她并不很清楚这样率性而为的后果。她竟然还在和仲卿离别时天真的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而且在被婆婆休了以后,她在离家之前如果哭哭啼啼、泣不成声、披头散发、花容失色、惨不忍睹、痛不欲生,也许焦母还会有一点恻隐之心,但兰芝的告别形象和言行再一次的激怒了焦母。所以才会有“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兰芝因为自尊、因为委屈、因为不想在焦母面前失态,她对自己做了最精心的修饰和打扮,把自己装扮得美丽动人、高贵得体,她强忍悲愤,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软中带硬,在婆婆面前作了一次完美的谢幕,却也因此让她再无返回焦家的可能,她刚烈地断了自己的后路,虽然她明知被休回娘家以后要面对“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但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让步、妥协和示弱。其实人生有的时候,知道妥协、退让、隐忍、示弱并非是真弱,反而是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做到。性格过于刚强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弱点。她对婆婆是这样的,对哥哥亦是如此。当哥哥责骂她“作计何不量!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时,她也没有丝毫的示弱和哀求,她的自尊和刚强再一次的显现无遗,她马上不假思索地仰头回答兄长,表示愿意听从兄长安排。也许是兰芝太聪慧了,可能她明白面对像婆婆和兄长这样的冷酷现实的家长时,眼泪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她选择了自尊和刚强,不愿示弱。我注意到这样两个细节,在她拜别小姑时,她“泪落连珠子”;她回答母亲不愿改嫁的缘由时,她是含泪答的。
  这样一个表面很强实则很弱势的刘兰芝在面对以婆婆和哥哥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她的人生进行压迫和安排时,她采用的反抗方式是极为强势的,甚至是壮烈的、惨烈的。这种反抗在她迫于兄长压力无奈之余假意答应太守家婚事后,为了践行与仲卿的誓言,毅然决然的“举身赴清池”时达到了极致。为爱放弃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和勇气啊!兰芝是倔强不屈的女人花。她在极其弱势的境地里依然高昂着她的头,自始至终在拼尽全力的保全着自己的自尊,用了一种刚强、刚烈的方式!
  想起刘兰芝,就会莫名的想起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一段话:“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朵美丽可爱的女人花终是被毁灭在那个黑沉沉的年代里了,但她的生命之光、反抗之光却逾越时空让后世的人们在唏嘘之余对她充满着敬意。

刘兰芝形象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