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6010

  

洗课与本真精彩语文课堂的建构

◇ 傅芹

  一.何谓“洗课”
  洗课就是对教案进行再思考。这一过程江苏省新课标教材主编杨九俊教授把它形象地称为“洗课”,就是说像洗衣去除灰尘油渍,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的同时,还要明确“不教什么”。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
  二.如何“洗课”
  (一)集思广益,生成预定教案
  洗课要有课可洗。洗课就是对预定教案进行再思考再修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要有米可炊一样,我们首先要积攒很多的教学素材。教学的资源要丰富、充裕,才能容许你来删删减减,所以在洗课之前,教师要精心备课,这种备课包括个人的初备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形成预定教案,这个预定教案就相当于我们要洗的米。因为在预定教案中囤了足够的“米”,才让“洗米”成为了一种可能。
  (二)去杂取纯,洗出本真课堂
  任何一个预定教案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反复修改,形成符合教情与学情的个性化教案,就很难发挥它的功效。因此,我们可以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清洗。
  1、“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明了、具体、可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充分地备教材,对教材相关知识的把握要准确;备课程标准,对课标的要求要吃透;备学情,对学生的了解要深刻,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洗”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才会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才能增强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才能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2、“洗”可教可不教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新课改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舍去学生预习中已掌握的内容,舍去与课文主题无关紧要的内容等等。杨九俊先生曾说过:“对学生发展没有益处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不要讲;学生自学容易理解的内容,老师课堂上不必讲;老师再怎么讲,学生也接受不了的内容,课堂上也不应讲。”这与当前提倡的“三教三不教”中的“三不教”的内涵是一致的。
  3、“洗”冗杂噜嗦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变得为学生所乐于、易于接受,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4、“洗”表演式的教学形式。教师“满堂灌”、“满堂问”、“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固然不好,但“满堂转”、“满堂论”、“满堂闹”的表演式教学也未必就好。我们需要的是思维的活跃,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不能为“活跃”而活跃,为“讨论”而讨论。
  (三)融入感情,打造精彩课堂
  我认为这种洗剂首推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这是在前文“洗”冗杂噜嗦的教学语言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学语言本身独有的魅力。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用纯净的、充满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貌表达出蕴含于文中和自己心中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渗透到需要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心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我们不排除有的老师有语言上的天赋,但更多的要靠自己勤学苦练,做教学的细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寻求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锻炼机会。
  洗课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需要智慧的头脑,而智慧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历练,知识要条理化、结构化,走向自主创新,才能成就智慧。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学生建构本真精彩的语文课堂,让他们自由畅快地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真谛。

洗课与本真精彩语文课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