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742

[ 刘波 文选 ]   

让人物动起来

◇ 刘波

  我们写人物,目的就是要让读者认识你的主人公。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光让人家听其言,还要让人家观其行。实际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情操,不可能不通过行动来体现。所以,从动作中描写人物,就可以清楚地展示人的精神风貌。让人物动起来,也是读者的要求。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内容,一个用电影来表现,一个用照片来表现,观众常常喜欢哪种形式?显然是电影。我们一定要抓住读者这个心理,让人物一出场就动起来。
  一出场就描写人物的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许多人物不都是一出场就动起来了吗?《水浒传》中鲁达出场,是这样向读者介绍的:
  “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进入茶坊里来。”紧接着写他“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与正吃茶的史进相逢,几句话说得投机,便拉了人家上街吃酒。酒至数杯,听见隔壁有人啼哭,“鲁达焦躁,便把杯儿碟儿都丢在楼板上。”当得知是金老父女受了“镇关西”欺负,“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人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接下来便表演了一场三拳打死“镇关西”。
  一连串的动作,加上个性化的语言,一条豁达可爱、行侠仗义、顶天立地的汉子便活脱脱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武松的出场,也是一样。说是宋江踩了火锹柄,将炭火掀在武松脸上,武松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什么鸟人?敢来消遣我!”当得知是宋江时,武松扑通跪下,纳头便拜。接下来便与他在景阳冈前的酒店吃了4斤牛肉,喝了18碗酒,紧接着他便表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拳打猛虎。
  看那些描写成功、千古流传的人物,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悟空、王熙凤、林黛玉……哪一个不是让他们用动作去展现自己的风貌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要让人物动起来,就要尽快把他放到场面里去,作者自己“退居二线”,让你的主人公按照自己的思想、性格、特长,为读者表演他的动作。千万不要把人物按在那里不动,而由作者出面,向读者叙述、叙述、再叙述。你叙述了半天,读者还看不到现场,听不到响动,谁还愿意往下看呢!
  要让人物动起来,就要动在展现他本领的关节点上。俗话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是骡子是马,该是牵出来遛遛的时候了,你就不要吝惜动词。我们不少作者也知道这个道理,关键时刻也能让人物动起来,但不足的是这些动作都是粗线条的,读者看了不大解渴。我过去写人物,在关键时刻对动作不怎么讲究。后来懂得了这个道理,每写到较劲的时候,总要提醒自己:他是不是就这几个动作?当年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我采写了战斗英雄杨松坚。他是以接过敌人投来的手榴弹又甩向敌人而闻名前线部队的。面对呼啸而来的手榴弹,他如何动作?开始,我只写了这样两句:
  杨松坚伸手接过呼啸而来的手榴弹,甩手扔进敌群。
  这件事说出来没有?说出来了。生动不生动呢?不生动。关键是缺少动作。为把稿件写生动,我进一步采访杨松坚,让他把当时的动作再表演一番,然后改成这样: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杨松坚目不旁视,闪身一个起跳,一下抓住飞旋而来的手榴弹。“兔崽子,还给你们!”随着杨松坚一声大喝,眨眼间,冒烟的手榴弹就在敌群里开了花。
  这样一改,杨松坚的动作就不再是粗线条了。“闪身一个起跳”,给了读者立体化的感觉,印象就深刻了。
  有一次,我去部队写一位神枪手王洪祥,正赶上师长在靶场上考核他。这时,天空飞过来一排大雁。师长说:“小王,你能不能打下一只大雁来?”我在现场目击了他打雁的瞬间动作,就写下了这样一段:
  王洪祥顾不得答话,便将枪口瞄向了天空的雁阵。只见他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左眼微闭,右眼圆睁,气定神清,枪随雁移,转瞬间“啪!”的一声枪响,一只大雁斜刺里从空中扎了下来。
  如果不这样写,而是用平板的叙述,说“王洪祥很自信地举枪瞄准,一枪打下一只大雁来。”恐怕效果就会差得远了。

让人物动起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