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6020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 李泰生

  目前的阅读教学因为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渐渐远离语文。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感培养,首先要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及教师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来人为提升学生的感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在盲从中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和兴趣。目前教学改革的新精神就是要通过语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语感培养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思维的主动性。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快感及成功的幸福。语感培养,使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终身教育的意识,并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教师可通过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感培养中对语文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体验,真正符合“寓教于乐”的思想,真正切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从教学角度来说,培养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是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自然;不求字正腔圆,但求读出情感。
  1、多读熟读。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类文章,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天长日久,自然就会形成较强的语感。
  2、强化朗读。赵忠祥解说的“人与自然”栏目充满了语言魅力,这都是因为他长期从事播音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名篇时文,形成了较强的语感。因此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训练,体会领悟文中的情感,加上适当的语气语调,才能产生较好的语感效果。
  3、情境朗读。在学生朗读前设置情境,把学生导入某种情境之中,让主客体达到一定的和谐,再进行朗读,会加快感知的速度,易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甚至产生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透过文字表象触摸到文章的深层内涵,强化读者的个性感悟,尊重学生的主观认识,实际就是在加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语感培养,还可以通过语句训练,使学生品味出文章的意蕴。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语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名篇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比较、品味、揣摩。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培养语感,就应鼓励学生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我在教学《背影》时,透过文字表象,使学生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感悟到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让学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课堂延伸过程中,有的学生谈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感动得流泪。在因文生情、由此及彼的情境中,《背影》的教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亲情教育、语感领悟的大融合,语感培养的作用可见一斑。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充分感受社会、自然之美,体味家庭天伦之情,直接摄取生活中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深化语感。如教学《苏州园林》时,我带学生到个园去感受叶圣陶笔下的美景,体会叶老精彩的语言蕴味;在教学《背影》时,带学生到“朱自清故居”参观,让学生感受文坛大家的人文内涵;带学生到二十四桥,体会唐人诗句中“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美妙意境……语感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扩大语文教学的情境场,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语感培养,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再次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