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最关键、最要紧的是要写好细节。这里说的细节,是指那些表现人物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情节。可以说,细节是人物写作的生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不给人具体的、感性的东西,那就等于让读者从远处看山看人,只见轮廓虚影,不见真景实貌。我们不是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吗?要让读者从本质上认识你的人物,那就必须通过一个个细节,把他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
中国的古典文学写人物,最善于用细节取胜。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如关羽、诸葛亮、武松、孙悟空、林黛玉等,无一不是靠了细节,才让读者牢牢记住了他们并代代相传。就说关羽这个人物吧,他在书中占的篇幅并不多,但通过作者的几处细节描写: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将关羽的勇武、忠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诸葛亮,在书中占的篇幅不少,细读起来,也就是隆中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这样几个细节,使他像高山一样矗立起来,以至成为智慧的化身。
所以,只要写人物,就必须抓取几个最能表现他本质的细节。如果没有掌握细节,你就不要动笔,动笔必是败笔。
既然细节如此重要,一旦我们把它抓取到手,万万不可轻易放过。要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着力描绘当时的环境、气候,人物的表情、动作……只要能说明这个细节的,一律拿来,为我所用。武松打虎的故事,已经流传几百年了吧,我看还要流传一千年,一万年。为什么它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看看施耐庵是怎样描绘打虎细节的: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郝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寥寥700多字,作者可谓调动了一切手段。环境、气氛、人兽神态,描绘得细而又细。光是动作,武松就有闪、劈、踢、揪、按、打,老虎就有扑、蹿、掀、剪、扫。正因为这样写来,才使这个细节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了读者心里,以至家喻户晓,千古流传。当年金圣叹读到这里,十分赞赏施耐庵的细节描写功力。批注说,就凭这段描写,我所认可的才子,三千年来也就是施耐庵一人。假如施老爷子当时不是这样细细写来,而是写成这样:“武松深刻认识到:和老虎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你不打死它,它就要吃掉你。于是,他举起梢棒,和老虎勇敢地搏斗起来。梢棒折断了,就用脚踢,用拳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搏斗,终于把老虎消灭了。”那么,今天的读者还知不知道有个武松打虎的故事,恐怕就很难说了。
要着意写好细节,还可以围绕主人公的一项主要事迹,多侧面展开。任何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和周围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写出来,一个一个侧面地连接起来,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把细节推向高潮。多年前,报纸上宣传过一个北京的农村干部王国福,曾经轰动一时。文章中有一节讲他的破房子,作者匠心独运,用了13个自然段,讲了10层意思。从“土坯砌墙,麦秸搭顶”的屋貌描述开始,讲了村里人劝他盖房他不盖;讲了大雨夜他挨家帮助遮雨,而自家的破屋天亮还漏个不停;讲了王国福在砖厂当厂长,没买一块砖为自家盖新房;讲了他儿子要结婚,别人劝他盖新房,他仍然不肯答应……直讲到全村31户人家,有30户盖上了新房,王国福还住在自己的破屋里。围绕着这间破屋,作者的描述真是不惜工本,不厌其详。现在回想这篇文章,其他情节都记不清了,唯独对破屋这一节,至今记忆犹新,可见着力描写细节的作用之大。
直接描述细节,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间接的手法描述细节,以烘托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只要细节抓得好,照样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我们讲读书刻苦,在中国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这是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相当成功的,外国有篇文章讲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刻苦写作,就没有讲他如何刻苦,而是说,“在福楼拜那异国情调的书房里,终夜点着有绿罩的灯。灯光通宵达旦。在黑夜里,福楼拜的窗户成为塞纳河上渔夫们的灯塔,甚至从哈佛开往里昂的船夫们也知道,在这段航路上要想不迷失方向,应该以福楼拜先生的窗户为目标”。你看,这样的间接描写,不是照样展现了福楼拜的刻苦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