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情感是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部分,是帮助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重要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教材、课外阅读、试题还是作文教学,只要教师巧加利用,就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知识传承中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
一.谛听天籁,体悟自然界蕴涵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它们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形象,展示无穷魅力,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体悟出自然包含的人生哲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陶渊明看来,尘世即是 “心为形役”的“尘网”,大自然才是人本性的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大自然的宁静和谐中,诗人领略到了自由与欢乐,这正是他对自然理解的写照,当然也是他遗世独立人格的写照。在诗人眼里,大自然充满着无限诗意。
品读描写大自然诗意美的文章,应引导学生从体会作者的情感入手,从体会自然景物中的人文意蕴入手,在自然意象中体悟思想感情。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小草不仅洋溢着“嫩嫩的,绿绿的”的外貌而且任由孩子们打滚、踢球,充满了春天的博大与慈爱的胸怀;白居易笔下的小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的小草不仅是草的形貌,更是顽强的生命力的象征,具有一种向命运抗争、绝不言败、决不认输的柔韧精神。带着一份体验世界的感情阅读,才能真正进入作品的境界、作者的世界。
大自然是神奇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精神的大自然更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通过文学作品,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引大自然的灵水洗净尘世的浮华,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读懂作品、读懂作者之后,也会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去阅读自然,去感受“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的美妙。
二.寸草春晖,体悟父母眷眷的情感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的诸多文章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出生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之上,长在“大堰河”的怀中。诗人的出生是艰难的,父母并不欢迎他出世,这个世界似乎也并不欢迎他出世,而养母“大堰河”把全部的爱给了他。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时候,他感到了父母的陌生,更感到了养母对他的重要。养母的奶汁,可以说注定了诗人一生的命运——正直、善良、纯朴,因而有了更多的艰难和坎坷…… 这些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是的,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经常让学生来讨论“寸草春晖”,让学生阅读最伟大的父母的故事,也阅读报答父母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或者身边的父母的故事,做一些能体现对父母感情的事。“春晖普照”,只要唤醒了“寸草”们的良知,何愁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一切对于亲情的畅想,在那一刻得到很大的释放。心存感激让一切变得美好,这正是教育要达到的效果。
三.赤子之心,体悟到祖国的恩情
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如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用美文去开启学生们认知情感的心智;由此及彼,用感恩的心灵去洞悉生命的真谛;推己及人,用感恩的情感去真诚地面对世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美好的情感素养,进而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内涵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