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5996

  

农村学校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 毕海霞

  《语文课程标准》呼唤人文精神,强调个性、自由、创新意识,强调语感,强调大语文,课改十年农村阅读教学却时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转变阅读教学理念,科学落实课程标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阅读滋养学生心灵,仍是农村语文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学语言即学生的“精神生长”
  环顾农村阅读教学,过度重视“实际应用”性,忽视学习主体的精神世界。体现在教学上即将课文分散成字、词、句、段;语法、写法的渗透贯穿始终。纵观如此教学,学生却字没写好,书没读透,语言表达语无伦次,甚者写作靠背范文或胡编乱造。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程序性的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认为这就是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其实,这正是我们农村阅读教学错误理念的呈现:阅读分析加思想教育等于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反映出我们混淆了“思想”与“精神”这两个概念。“思想”是理念的、共性的、他人的,而“精神”是灵性的、个性的、自我的。教师拿“思想共性”抹杀“精神个性”,迫使“个体精神”发生变化、固化、异化。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语言”与“精神”共生同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培育着精神,阅读教学亦要看重学生的“精神底色”,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平台。文章不但以深刻的思想揭示人生的真谛,以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培育提升了学习主体的“精神个性”。
  二.读语文是为了“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例如《赤壁之战》中有关战争结果一段,我一改以前的独断指导,鼓励学生自由朗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结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有的用曹操的语气读出了悲伤、后悔;有的用周瑜的语气读出了高兴、快乐;有的则用士兵亲人的语气读出了悲痛、思念。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彰显个性、思想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教师要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完善人格,张扬个性。
  三.读文章是为了“仿写表达”
  阅读教学首先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心灵语言,其次将学生的阅读心得外化为口头或书面表达,再将精神汲养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力量。纵观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不时停留在“读文”(语言)→“得意”(思想)→“品文”(语言)的回环中,仅仅完成阅读教学的一半路程,忽视“仿写表达”的另一半。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与表达的结合,又要兼顾认知与实践的转化。
  如我在教学《阿里山的云雾》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品味“有风时”、“无风时”的美,“读文得意”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启迪学生“运思及物”:阿里山还有许多美景,你能通过提供的影片、图片、文字等资料进一步观察研究把它描写出来吗?森林、云海、日出、晚霞,号称“阿里山四绝”,你感兴趣吗?请你搜集资料研究,撰写自己的调查报告。这样由“文本”向“生活”迁移,引导学生“阅读”向“习作”延伸,才算走完阅读教学的全程。
  四.读课本是为了“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正诠释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认为学生语言的学习是在大量的语言体验、感悟下,经历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源源流出”。因此,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倡导“大阅读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阅读教学要从“课堂阅读”向“校外阅读”、“社会阅读”、“大自然阅读”延伸。这点作为农村阅读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倡导孩子学习“生活化的语文”。我们要创造性的编撰语文阅读校本课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大社会,领略大自然,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生活处处有阅读。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开发本土阅读资源,让阅读教学“生活化”。

农村学校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