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5952

  

例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 刘长爱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现结合部分案例来谈谈关于教学目标制定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要增强“课标”意识,自觉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进行教学,减少教学随意性,克服在教学目标上“不达标”和“超标”现象。我们要认真钻研课标,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力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力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要求保持一致。
  2.教材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文本特点,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以下五年级上册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等方法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体会“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含义,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激起对自然、科学热爱的志趣。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初步体悟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学习作者拟题的巧妙之处。这一目标的拟定主要把握了这篇课文的课后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一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而且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要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表述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或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从六年级上册4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A\B目标的设定比较中,我们能看出B目标的设定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具有简单、实用、可操作性的特点。
  A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②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③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描写的场景按顺序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②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③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懂课文,走进人物内心,感受肖邦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④在品味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集中表现人物精神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认知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这些目标要求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2.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怎样读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情感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审美,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人文渗透和滋养。
  总之,只有考虑到多种因素,基于课标,基于学情,发挥好教材的资源载体作用,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我们才能设计出更恰当的教学目标。

例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