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师生共同协商的方式,确定一个或多个学习探究专题,学生自主选择决定探究内容,利用多样化的方法,从多种渠道主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意义建构的一种教育模式,就是单元探究的学习方式。新型的学习方式必须和网络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就利用网络进行语文单元专题探究学习的实践谈些心得,请教于方家。
一.学习过程
1、研究主题,确定选题
教师根据教材的单元专题设计本单元的研究主题,制定本单元探究的学习方案,交由学生讨论。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研究单元专题,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确定选题,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列举相关需要查找的学习资料。
2、提供网站,网上浏览
教师给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尤其是一些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百度(www.baidu.com)和谷歌(www.google.com)以及与单元专题相关的网站等,输入关键字,便可快捷地搜寻有关内容,学生打开网页自主阅读。
3、整理资料,研究报告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将与自己选题有关的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归类、比较、分析,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再经过小组交流,完成选题的研究报告。用Word文档编辑、保存。
4、网上交流,资源共享
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教师和同学,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利用Word程序把所有的研究报告编辑成专题小报,印发交流。
二.意义所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外部刺激”。也就是说,教学只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认知过程。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学习七年级第二单元时,学生浏览了“北京大学网”,了解了北大的历史、精神、文化、师生、校园、现在等方方面面,深刻体会了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北大的向往经常流露在平时的言语与行动中。
2、人机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界面形象逼真,学生在网上浏览、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如在进行七年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探究时,学生根据各人的兴趣,有的以文学中的英雄为选题,有的以冰心诗歌为选题,还有的选择家乡的文学家为选题,三三两两组成学习小组在网上忙忙碌碌地寻找资料。课后有的认真探讨,有的激烈争论,经过认真的研究,有许多同学都完成了千字左右的研究报告。有一个小组研究《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性格与所用兵器的关系,研究报告资料丰富,观点新颖,可见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望着自己的成果,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学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并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
网络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比如在七年级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的学习时,学生们利用提供的网站,比较详细的了解了中国民俗的历史、传统和现状。对于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浏览了常州的人文风情,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家乡的民俗”研究报告。成果有切身的调查收获、有大量的相关资料,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