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有语文的地方就有作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积累语言,抒发情感,学生通过不断的想、练、说、写,循序渐进地进行积累,进而感受语言的特殊魅力。
那么,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呢?
一.叙述真实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记录生活中那个本来的“我”。作为一个作文教学工作者,要让学生知道:
第一,“作文其实很简单”。当学生初学作文时,要告诉学生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玩游戏一样,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它是一种交流方式,可以通过书面的语言和自己、老师或他人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样写起来自然轻松自如、头头是道。
第二,“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关心周围的人物、事物,并敢于对周围的一切“说三道四”,对热点问题、趣闻轶事“指手画脚”。原创作文源于生活,只要让作文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作文就会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
第三,“朴素的语言是最好的”。雕琢是一种美,自然更是一种美。小学生写作阶段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思维自由伸展。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抒发真情实感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要借作文,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写出对成长真实的感受,表达“自我”。
首先,要有境则情生。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最好的发展。孩子们表露心声的机会很少,这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说有心理话要跟我说,我很是感动和自豪,就和他们写起了作文。让他们把老师当作好朋友,愿写啥就写啥。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早有许多心里话要向人倾吐,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现在老师愿当他们的听众,更是激动不已。批改作文时,我被同学间的恳切、真诚、坦然所感动。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不但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使同学们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其次,要创设情境,文随心成。在习作情境中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即使说出来不合老师的意,但只要是真话、实话、心里话,都应该肯定和鼓励。作文是表露学生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如同画家画一幅画、音乐家创作一段曲子一样,需要在一种情境刺激下立刻完成,这就是激情。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宣泄情感的需要,在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的时候,提起笔来。写作需要激情,情动而辞发,时过而境迁。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今天才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养成在激情飞扬时、感受最深时自由写作,表达“自我”的习惯,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三.升华真善美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闪现人性色彩,在学习中实现“超我”。
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习作中闪现的真、善、美。作文是学生表情达意、诉说内心的形式,是与生命的对话,是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品评。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其次,教师要珍视学生习作中的创新求异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现。不追求千篇一律,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用笔表我心”。
语文学习中处处有可以习作的情境,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都是作文训练。习作作为一种交流、沟通方式将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作文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能让学生的习作沐浴着人文的灿烂阳光,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