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单单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要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兴趣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有时是枯燥乏味的。我在教学中通常会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积累字、词的兴趣。又如,朗读背诵、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
1、让学生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不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
3、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任重道远,只注重平时的读写积累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语文修养打动学生,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除了积累别人的以外,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写语文”的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要创造性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诗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古诗擂台赛”,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课本剧表演”、“书法、手抄报、读书笔记展”等,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有效手段。要积极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如设立语文实践活动展台、展牌,定期举行相应的展览、展示,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方面,语文学科因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使其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越性。教学中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的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拥抱,对科学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孕育出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