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633

[ 刘波 文选 ]   

语言塑造人物典型

◇ 刘波

  现在一些写人物的作品,有个明显的毛病:不让人物说话。不少稿件,本来是该让人物说话的时候了,作者却猛然把人家的嘴封住,自己大笔一挥,代之以平板的、静悄悄的叙述。比如:“老校长认为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有损领导干部的形象,就婉言谢绝了。”“她见自己的学生还没有脱离危险,硬是不听劝告,守在病床前。”他怎样婉言谢绝?她怎样不听劝告?没有说。这不符合认识论。读者怎样认识你笔下的人物?无非是两条:一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不让人物站出来说话,人家怎样听其言?
  让人物站出来说话,是我国文风的优良传统。古人论文,提倡“有声有色”“绘声绘色”。西方记者写新闻,主张“直接引语”。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敦说:“直接引语使稿件生动并赋予它更大的权威性。”何况我们是写人物,就更应该直接引语,也就是说,要让人物说话了。
  让人物说话,我看至少有三点好处:
  一是能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司马迁写的《史记》中,许多人物都站出来说了话。写陈胜,让他站出来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项羽,让他站出来说:“书,足以记名性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写刘邦,见到秦始皇出游,便直抒胸臆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些话,强烈的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一上来就受到感染,刮目相看。看今天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写人的文章,也都有这个特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以几十年来使人难以忘怀,和他站出来说话大有关系。他上任当天就带着县委委员们赶到兰考车站,指着风雪中逃难的农民说:“同志们,你们看,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他临终时说:“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条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获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前两年,有一篇写企业家陈光标的稿件,说他为汶川地震灾区捐了一百万元,还在电视上发表了讲话,有人说他是“做秀”。作者就让他站出来说:“你说我做秀,就算我做秀,你不做秀,你也捐一百万我看看!”还有一篇写乡党委书记张洪山的,在谈到党群关系时,让他站出来说:“党的干部,如果你也为自己,我也为自己,他也为自己,谁为老百姓呢?说得严重些,如果所有的干部都为自己,共产党就要垮台,你信不信?”这些话一讲出来,人物的思想、风貌,就跃然纸上了。
  二是能突出人物性格,使其活灵活现的站在读者面前。我国的古典文学,最擅长用说话来突出人物性格。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往往一听念里面人物的话,就知道是谁说的。“来,来,来,俺和你斗一百回合!”这肯定是张飞说的。“先叫那厮吃俺三百禅杖!”不用看,准是鲁智深讲的。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看现代一些著名作家写人,常常是用人物的说话来突出其性格。作家黄宗英写过一篇《小丫扛大旗》,她介绍铁姑娘张秀敏,让姑娘出来说了几句话,“铁”劲就跃然纸上了:作者见到张秀敏,说要到他们村住几天,秀敏扁起小嘴点点头:“嗯呔,来呗。我们熬一大锅水等着你。一进村我们就拿小刀给你宰了,下锅潡了!”说着话,又把作者往地下一推,招呼她的队友:“来呀,故娘们,胳肢她!”从这声音中,我们不是先自看到一个风风火火的铁姑娘了吗?
  三是能掀起波澜,造成一种氛围。现在不少写人物的作品所以不引人入胜,很大一个原因是不懂得用人物对话来掀起波澜,烘托气氛。同样一个场面,没有对话,可能平平淡淡,一用对话,气氛就变了。《史记》中,有关项羽乌江自刎一节,司马迁是这样写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是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通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这一番对话,真是绘声绘色,惊天泣地!读着这样的对话,谁能不置身在慷慨悲歌、扼腕长叹的氛围中!假如没有这段对话,而是改为平板的作者叙述:“项羽深深感到,自己率八千子弟起义,如今无一人生还,即使返回江东,也脸上无光,愧对父老。于是,他谢绝了亭长的好意,把马送给亭长,继续和汉兵步战,最后自刎而死。”效果又会如何呢?想来读者会自有明断吧。
  
  “填字游戏”答案
  横向:
  一、高甲戏 二、深恶痛绝 三、郭沫若 四、方文山 五、辛弃疾 六、夏威夷 七、首相 八、子虚乌有 九、李寻欢 十、秋千院落影沉沉 十一、思想者 十二、起征点 十三、丽人行 十四、常遇春
  纵向:
  1、方舟子 2、秋收起义 3、甲骨文4、乌龙院 5、泡沫之夏 6、对影成三人7、辛夷坞8、沉思录 9、痛心疾首10、寻隐者不遇 11、相见欢

语言塑造人物典型
目录

  •  / 乔林晓
  •  / 飞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