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追求的是一种本色的阅读,力求用本色的教学设计,养成真实的阅读能力。这种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应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了。怎样才能让文本素读获得“素而有味”的功力呢?
一.依照场景素读,入境入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碧玉般的柳树,正忙着舒展开绿丝带的长发,随着春姑娘的节奏,飘拂摇曳,翩翩起舞!看着孩子们在柳树下穿梭嬉戏。看到此情此景,我忙问:“孩子们,看到这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贺知章的《咏柳》,以此纪念此刻的情景吧!”孩子们眨巴着亮晶晶的大眼睛,跟着我吟诵起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看着柳枝随风舞蹈,一遍又一遍地跟着我念。不知不觉中,《咏柳》这首诗已经会背了,孩子们还跟着诗人一起走进了春天,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了。
二.还原时代背景,素读文本
任何文本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教师解读文本不能忽视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态度。只有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细细揣摩,认真思考,慢慢咀嚼,才能读懂蕴含在文章中作者的深意,才能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
如梁晓声的《母亲》,这篇文章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可梁晓声的母亲拿出“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梁晓声第一次看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第一次看到了母亲是如此瘦弱,而自己却要向母亲要钱。这样的一种味道就需要我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母亲神态和语言的细节,通过文本素读,还原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进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才能引导学生体会那份浓浓的慈母深情。一节课下来,学生无一不感动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三.学相声捧哏,素读文本
人们常说:“一朵具体的花,胜过一千种关于它的描述。”我在课堂上教到高鼎的《村居》这首诗,为了使素读更有趣味,我说:“相声有捧哏和逗哏,看老师怎么加上应答,做个捧哏的三流相声演员。请一位同学出来,你只管诵读古诗,看我怎么应答。”
一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好漂亮啊!
一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真美妙啊!
一生:儿童散学归来早。
师:来干什么呢?
一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原来是放风筝啊!
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趁热打铁:“哪位同学愿意挑战陈老师,也来做回捧哏?其他同学一起配合。”
众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一生:真美丽啊!
众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生:醉了啦!
众生:儿童散学归来早。
一生:放学了啊!
众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生:风筝飞得好高啊!
就这样,在捧哏形式的素读之中破解了文本的密码,让孩子们趣味盎然地把握住素读的脉搏,使古诗词素读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四.多元素读,入境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平仄、音律、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又特别适合素读。我们要引导学生吟咏出对诗词的感觉,回味出诗词的韵味。
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词一般分上下阙,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在上下阕之间喘了一口气读词)
师:古人诵读诗歌时往往还带有动作。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生:(模仿古人摇头状读词。)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
老师来引读,并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大家诵读。学生在素读中,体味感悟诗词节奏美的同时进入了诗境。
素读教学不是传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是对传统的超越。现代素读提倡建立在学生潜心阅读,丰富体验基础上的—种真实超越,是自主建构的体验过程,力求使学生养成“静心阅读,涵养情性”的阅读态度,感受母语文化的特殊魅力。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以文本为起点,尝试各种素读的滋味,游到“源头活水来”,就一定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