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樊城区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所推行的“三究四学”教学模式正是这一课程标准的切实践行。自主学习的习惯、意识、方法是合作探究的前提,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基础:足够启动自主学习的知识储备,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二者缺一不可。本文拟以初中二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为例,浅谈如何教会学生自学,实现自主学习。
记叙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遵循记叙文阅读规律,分五步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在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中获取自主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技能。这五步是:整体把握,局部认知,语言品味,经验积累,表达练习。
一.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认真仔细的初读,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接受和揣摩文本中的每一种信息。初二的学生已经有相当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生完成整体把握的知识储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依次表述文中主要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包括明线和暗线;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准确判断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判断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把握文章的主题;找出统领全篇的关键词,找出透露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准确判断文章所采用的写法。方法技能的形成要贯穿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当中,根据文本类型有侧重地指导学生。例如学习《爱莲说》和《陋室铭》,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特征,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可要求学生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进行作文练笔,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促进掌握;《背影》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首尾段落把握感情基调,也可以引导学生揣摩理清文章线索的方法。
二.局部认知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整体把握为思维起点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目的,使文章各部分的功能和表达技巧的作用变得显豁。如开头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某些段落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有些貌似游离了行文线索或偏离了主题的内容实际上起着伏笔、铺垫、渲染、对比、衬托、突出主题的作用。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进行方法指导,学生一旦体会到本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这位质朴而富有爱心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敬意,就会领悟到在这篇文章中谈及叔祖的用意。教师可在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可顺利深入。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因为叔祖的关系我有缘得见《山海经》,而叔祖却无意满足我强烈的读书欲望,因此有下文我念念不忘,阿长询问继而买来《山海经》我全身震悚,对阿长产生情感变化的情节,使文末的抒情水到渠成。内容上衬托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叔祖是我的长辈,是读书人,家有藏书,靠孩子排遣寂寞,满足我的读书愿望再合理不过,可是他对孩子的强烈渴望麻木不仁;而阿长既无这些条件,更无任何功利目的,历尽辛苦,克服重重困难,以孩子的满足为自身的幸福只是善良仁爱的本性所致。在叔祖这个暗淡底色的衬托下,长妈妈的形象光彩夺目,赢得我终生的怀念和敬意理所当然。再如《背影》,如果学生在初读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作品的主题,那么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段描写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父爱和作者对父亲浓烈的怜惜和感激之情就会感染学生,对此段落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方面的功能认识也就愈加深刻。有效的整体把握,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中各部分的功能,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作文中学会选材,学会剪裁,学会谋篇布局,学会运用写作技巧。
三.语言品味
上述两个步骤为语言的品味做好了准备,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一个明确的导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有层次地展开。例如教读《社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前两个环节的自学,进入了语言品味阶段,教师提出一个探究题完善知识储备并提示品味方法:文章所选用的句式,所选用的词语,句序、词序的安排,所选用的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是否都是直接间接地为表达文章中心服务的?各学习小组自选探究的角度合作学习,结果是令人兴奋的。例如有一组学生分析“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一句中“照例”一词:说明小伙伴们钓到的虾一向都是给我吃,既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性格,也表现了他们对我温暖的情谊,这是我热爱平桥村生活的原因,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如学生对“乐园”一词的分析:领起下文对平桥村生活情境的叙述,奠定了全文愉悦回忆的感情基调,含蓄地透露了本文的主旨。这些个性化的理解都是相当准确贴切的。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感,自觉地学会提炼词语,在反复训练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四.经验积累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最终内化为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积累。如果把积累处理成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学生就能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主动探究,丰富体验,提升思维品质,优化阅读习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如下的积累:
论证性积累 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形成观点,并用课内外阅读中的相关材料加以佐证。例如,有的学生发现“次要人物在记叙文中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个发现得到了课内外很多篇目的支撑:如《阿长与山海经》可通过分析叔祖的作用来佐证,《爱莲说》可通过分析菊和牡丹的作用来佐证,还可以调用很多课外阅读如《无价的奖赏》中另一个丢包人的作用来佐证。这样的积累不但使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容易使学生在同类阅读体验的比较中发现新的知识点,我们更期待这样的积累让学生习得一种作文技法。
比较性积累 比较性积累的对象可大可小:小到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达作用的比较;大到主题相似的文章在选材、写法、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比较,题材相同的文章在感悟角度、主旨提炼等方面的差异。这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性启迪而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积累。
储备性积累 这种积累对象大体上分两种:素材积累——好的字词句段篇,直接间接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方法积累——写作方法或阅读方法的积累,例如“如何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高潮情节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储备性积累着眼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表达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作如下的表达练习:
批判性表达 学生可对文本从写法到内容多角度提出质疑和批评并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例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学生对内容的真实性质疑:方仲永是否真的具有天生之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有理有据。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的含义质疑,查证资料,了解词义的来源及流变,并结合对语境的分析得出结论。
赏析性表达 对阅读中感受强烈的美点进行赏析性表达。例如《老王》一课学生赏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愧怍”;《背影》一课学生赏析“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
创意性表达 学生依据对文本的理解产生有别于作者的创意。例如学生改写《斑羚飞度》的结局:第一对班羚飞渡成功使猎人如梦初醒,放下猎枪,羚羊种群得以保全,表达了对理想人性的期待。
模仿性表达 对表达新颖,意蕴优美的句段进行仿写,或仿造文本整体或局部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作文练习或整篇作文训练。学习了《陋室铭》《爱莲说》可以引导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书写感悟;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可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做片段作文练习。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五步自学由表及里,相互渗透,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达成上述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才能真正自学,才能不依赖参考资料自主完成导学案,有超出导学案的独特发现,课堂上的交流才会有真知灼见,才能实现共同提高,教师的导引点拨才会产生实效,学生才会由课内到课外,自觉地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学习语文强有力的依托。否则,学生只能做参考资料的传声筒,知识的获取仍然要依赖教师的讲解,无论课堂怎样热闹,都将流于粗浅的形式而难以有实质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