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405974

  

例谈衬托手法的运用

◇ 孟玮玮

  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艳丽,十五的月亮在深蓝的夜空衬托下显得特别的皎洁,高耸入云的山峰在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挺拔……衬托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这一手法在写作上的运用非常广泛。什么是衬托手法呢?所谓衬托就是为突出笔下描述的事物,凸显主体,作者有意地将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做陪衬或对照。衬托一般分为正衬法和反衬法两种。
  正衬法。正衬法是指通过描写与心理、气氛、形象等相同、相似的环境,从正面衬托所叙述的中心,即“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伤心欲绝时,一般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坏天气;而剧中人物意气风发时,大多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作文也是如此,如表现人物激动喜悦的场面,常常描绘美好的景物来相衬,心情好,所见之景也自然带上人快乐的色彩。如写太阳,“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顿时一片流光溢彩,花儿红了,草儿绿了,小鸟唱起了快乐的歌儿”。朝阳升起的美景,是因为作者充满新生、欢乐的心情;如表现主人公悲伤酸楚的心情,常常描写诸如风霜雪雨之类的恶劣环境来陪衬,同样是写太阳,“火辣辣的太阳露出它魔鬼般狰狞的面目,似乎要将绝望的我晒干、撕裂”。在绝望的心态中,作者看到的太阳就变成了魔鬼。文学大师也习惯运用此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又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语,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把“我”悲凉的心情很好的体现出来。再请欣赏同学的作文《茵草坪上的故事》:“一场春雨之后,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绿得发疯,绿得逼你的眼睛。在楚文眼中,泥土里滋生的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这段文字描写表面上是写景物,其实是写的人物心情。文章没有直接说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幸福,但笔下的这些独特景物,却将人物的感受巧妙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衬托手法使文章更加含蓄典雅,情感浓郁。
  反衬法。反衬法是指描写与心理、气氛、形象等相反的环境,从反面来陪衬,即“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如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描绘的却是平静的环境;表现主人公悲伤酸楚的心情,描写的却是晴空万里这类美好的环境,等等。还是写太阳,“太阳公公咪咪笑,花儿对我点头笑,笑什么?笑我刚才愚蠢的行为吗”?此时美丽的太阳的笑脸,在作者自卑的心态下竟变成了一种嘲笑。再如,“落魄的归鸭扑楞着翅膀从眼前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残红也被黑暗吞噬了,但黑夜,它能阻止太阳明天的升起吗?不能!黑夜过去,黎明就要到来”。作者打破“夕阳西下”这种悲剧景象,赋予它将“朝阳升起”积极乐观的色彩。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同样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鲁迅的《祝福》,结尾写“我”“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祥林嫂就是在鲁四老爷等人欢乐的“祝福”声中死去。这种景象极为深沉有力地反衬出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中考佳作《阳光满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阳还没有露脸,天空一片瓦蓝。他骑着‘飞鸽’穿行在行人如潮的大道上。扑面的清风轻轻地梳理着他那柔柔的黑发,清脆的铃声频频排除着他前方的‘障碍’。那亭亭如盖、挂着露珠的梧桐,那熙来攘往、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祥和。然而他心急如焚,因为他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可离开会只有10分钟了,他还在路上。”作者描写清晨的美景,生动地从反面衬托出他“心急如焚”的心情,较直接描写他焦急的心情更有艺术魅力。

例谈衬托手法的运用